第一部分:圣殿、患难中的祷告,以及对神同在的理解

张大卫牧师通过列王纪下(译注:原文为,即《历代志下》。下文统一改为“历代志下”)第7章中所记载的所罗门奉献圣殿场景,以及随后的神应许之言,来强调圣殿的本质与意义。在《历代志下》7章11-12节,我们看到所罗门为神奉献圣殿之后,进入王宫。那夜,神向所罗门显现,对他说要把这殿作为献祭之处。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宣告。自此,对于以色列民族而言,圣殿成了他们与神相会的场所,由所罗门所建的圣殿成为神同在的“圣殿”。
那究竟什么是圣殿?张大卫牧师提到雅各在“伯特利”与神相遇的场面(创世记28章),并说明圣殿的根本源头正是那伯特利。当雅各睡觉时,在梦中看见天梯通到天上,天使在梯子上上下往来。此时,神在天上对他说:“我是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雅各在伯特利与神相遇的这件事,预示了日后圣殿将具备的本质:也就是“神降临之处,人能与神相遇的特别地点”。
所罗门的圣殿正是从这样的意义出发。他完成宏伟的圣殿之后,在奉献时祷告,神对他说:“我已选择这殿为献祭的地方。”从此,以色列百姓便可以通过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神、得蒙罪的赦免,并在遭遇患难时向神求助,从而拥有一个“祷告的殿”。以赛亚先知称其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7)。在圣殿里所献的祷告与敬拜,不仅是一种制度性的仪式,而是人与神相交、悔改、并寻求赦免的实际途径。
在《历代志下》7章13-15节,神继续应许说,如果以色列百姓犯罪,以致天闭塞不下雨、蝗虫吞吃土产、或有瘟疫流行,只要“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离弃所行的恶道,谦卑下来祷告、寻求我的面,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这个应许说明,由于人类罪孽而封闭的天会再次敞开;无论是肉体的软弱、生活的贫穷,甚至像新冠疫情那样的瘟疫,都无法成为向神跪拜祷告之人的障碍。也就是说,通过祷告这个行动,我们可以恳求神的怜悯和帮助,而神必垂听我们的祷告,医治我们的土地。
张大卫牧师根据这段经文,强调对当代的我们而言,“看似没有出路的境况里,依然会出现出路”的真理。当这个世界再怎样陷在罪恶之中,也似乎忘记了神,但只要教会和信徒“俯伏在神面前恳切呼求,神就会垂听我们的祷告,并医治这地”,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伟大的应许。他提到过去数年间全球经历的疫情,以及教会的种种困难、财政的拮据、教会场所的买卖等现实问题,提醒我们:在绝望之中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跪在神面前,寻求祂的帮助。
随后,张大卫牧师又提到撒迦利亚书14章的预言,那里提到在患难的日子,人要逃跑得避难之处,神也要在那里显现(亚14:4-5)。尤其那句“耶和华的脚必站在橄榄山”让人联想起耶稣在橄榄山上的“橄榄山讲论”。在马太福音24-25章,耶稣就在橄榄山上与门徒讨论末世、再来,以及患难的征兆。耶稣当时说过,当患难来临时,要逃往山上(太24:16)。对此,张大卫牧师在经文的基础上分享道:“虽然在患难时期,教会似乎要倒塌,但神会赐给我们属灵的避难所和安息之处。”
现实中,教会在各种艰难里受困,确有不少教会关门或被出售,这令人痛心。对此,张大卫牧师表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维护神的教会尽最大努力,然后将一切交托给神。”正是在这样的信心与祷告之中,神赐下了多处避难之所,并让信徒真实地经历神。例如,在欧洲某地,一位信徒陷入绝望之中导致失去意识,但当弟兄姐妹同心合意地祈求时,他的意识恢复,于是大家一同欢呼流泪,向神献上感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见证。
因此,在数九寒冬之际,或在生活的狂风暴雨,以及瘟疫横行的严重患难时,信徒仍愿鼓起勇气前来敬拜、祷告、向神呼求,这在世人眼中也许难以理解,但张大卫牧师强调,这却是我们最宝贵要坚守的准则。无论我们身体多么软弱,生活多么艰辛,问题多么棘手,都要记得“神是鉴察人心的神”。只要我们的心向着神,纵然力量不足、条件不够,神仍会悦纳我们那赤诚的心,并在其中工作。
尤其是建造圣殿或教会,或为教会寻得场地设立本部等,并不单单是盖一栋建筑而已。这意味着要在世上预备“人与神相会的属灵通道”、“万民祷告的殿”,并且也要为“世界宣教”设立前进据点。张大卫牧师强调,为此事祷告在神面前何等重要,并提到“橄榄谷(Olivet Valley)”的建造案例。他盼望这处场所日后能成为全球教会同心合意敬拜祷告的属灵中心,许多人也正为此忠心摆上。
此外,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的使命不仅限于聚集的敬拜。教会的本质是宣教。从第一世纪《使徒行传》中的教会开始,教会就一直被差派到各处向世人传扬福音。二十世纪的教会亦然,在彼此相聚敬拜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向未信者、向世界传达爱的福音。因此,教会设立本部,最终目的是要带着“辅教机构(parachurch)的精神”,成为为宣教、服事、济贫与传福音而摆上的群体。若只是盖了一栋漂亮的礼拜堂,而没有履行教会真正的使命,那就背离了神的心意。神或许会问:“在这患难时期,你们究竟做了什么?”到那时,祂要寻找我们在宣教、济贫、祷告与服事中的爱之痕迹。
所以,在艰难危险的时刻,我们更要带着神圣的负担切切祷告,寻求神的面,努力恢复教会的灵性合一。疫情期间全球数百万人丧生、数亿人受感染,这种前所未有的灾难仍在继续,然而神仍在此情景中为我们开路、赐下避难所。正如神的同在在耶路撒冷一样,今天在我们所处之地,神的同在同样是可能的。而这样的大能同在,往往是在祷告的密室里、在共同敬拜的场所里,以及在艰难中也绝不放弃的奉献现场里被经历到的。
张大卫牧师所宣讲的《历代志下》7章核心信息在于:圣殿乃是“连接神与我们的通道”,并且在患难之中祷告时,垂听祷告的神会带领我们走向复兴、医治之路。而撒迦利亚书14章及耶稣的橄榄山讲论(太24-25章)也一并说明,即使在患难的日子,神也会成为我们的属灵避难所,并带领普世教会聚集祷告,显明祂的计划。最终,我们在患难中不可失去盼望,而要恒切祷告,并在祷告中持守神的心意、过圣洁生活。这就是从所罗门时代建造圣殿起延续至今的“神之圣殿”的真正意义,也是张大卫牧师在当今时代对教会和信徒们的核心提醒。
第二部分:保罗的人情味与和解的精神,以及借着爱跨越寒冬
接下来,张大卫牧师引用《提摩太后书》4章9-13节,展示保罗身上散发的“基督馨香之气”。保罗为福音舍弃一切,在《哥林多后书》1章里,他自述曾遭遇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重苦难,几乎失去生存的盼望,却仍单单仰赖神。可即便是这位属灵伟人,也在《提摩太后书》4章中迫切地对提摩太说:“你要赶紧到我这里来。”他希望在冬天来临前(参4章21节)能有同伴相伴,并且因同工有人去了加拉太、有人去了挞马太,有人因贪爱世界离他而去,他独自一人在孤独中挣扎。所幸身旁仍有“路加”医生陪伴,他也央求提摩太“快来见我”。
保罗这样的呼唤,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显得有些“人之常情”或“软弱”。可是在张大卫牧师看来,这正是保罗所展现出的真实与人情味,是在孤单中仍然向人敞开心扉、流露爱心的姿态。外表看来,保罗是一位坚忍、无所动摇的信心勇士,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也会感觉寒冷、体会背叛、渴望有人作伴。他并不隐瞒这点。反而对提摩太坦白地诉说自己的处境,并说:“你来的时候,要把那件外衣和那些书卷,特别是那些皮卷带来。”因为在这寒冷的监狱里,他需要一件能够保暖的外衣,也需要能滋养灵命的神话语。
值得注意的,还有保罗对提摩太说的这句话:“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我们若回顾《使徒行传》,会发现马可曾在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中中途退出,这导致保罗与巴拿巴之间发生严重分歧,最后二人各自分道扬镳(徒15:37-39)。巴拿巴想再次起用马可,但保罗不信任马可。然而,如今身处狱中的保罗,或许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寒冬,却说“把马可带来”,并且“他对我有益处”。可见保罗对马可的心意大有转变。
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这一处让我们深思何谓真正的爱与和解。若是按人的逻辑,谁曾伤害过我们,就可以把那人排斥在外;或觉得那人“对我造成负担”,就弃之不顾。但对基督徒而言,绝不应该如此。因为圣经说:“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耶稣基督使人类与神和好,也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和好,并拆毁因罪而产生的一切隔阂。若要效法耶稣所显明的爱与和好,我们也当在与人的关系中,拆掉那道拦阻的墙,即便那人曾令我们受伤、使我们失败,也依然要重新接纳、拥抱。
当初,保罗因马可中途退出而与巴拿巴意见严重冲突,但之后,保罗一直记挂马可,也珍惜与巴拿巴之间深厚的关系。最终,保罗对马可的心意转变了,出于爱接纳了他。保罗如今在狱中所发出的“把马可带来,他对我有益处”这话语,就是这份爱的明证。在教会这个时常会出现各种不同意见、冲突的团体里,这种化解矛盾、走向和解的福音态度尤其可贵。张大卫牧师提醒说,教会事工越扩展、规模越大,彼此之间的意见碰撞越可能增加,唯有以福音精神化解冲突、彼此和好,才是基督徒应持守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当“爱到底”。就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依然想挽回卖祂的犹大一样,我们也应对身边的人不轻言放弃。
张大卫牧师还引用了《腓利门书》作为例子。在这卷书信中,保罗调解逃跑的奴隶阿尼西莫与主人腓利门之间的关系。他表明:“若我们在基督里与神和好,就不该在与人的关系上继续处于不和状态。”因此,保罗请求腓利门“接纳阿尼西莫”,甚至说愿意替阿尼西莫还债。这才是真正的和好之精神。在这里也彰显了张大卫牧师屡屡强调的“最终留下的唯有爱”这一福音核心。人生难免经历生老病死,都会走到尽头;在这有限的人生旅程里,最宝贵的果子就是爱,而这种爱会跨越伤害与失败,把人再度连结起来。
就这样,保罗在寒冷监狱的孤独中,看着同工相继离去,却依然在最后时刻谈论爱。他能够度过寒冬的秘诀,不仅仅是有一件能保暖的“外衣”,也有那能滋养灵魂的“书卷”(即神的话语),更有那“和好后的同工关系”所带来的温暖。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今天也应在此得到深深的感动。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寒冷,不光是季节的寒冷,也包括人心的冷漠、冲突争执、背叛伤害,以及相互漠视与冷淡,这些都能使生活陷入寒冰。然而,若我们真诚地彼此相爱、彼此接纳,并牢牢抓住神的话语,将那曾有嫌隙的人也再度拥抱,那么我们就能在严冬的深处也感受到温暖。
张大卫牧师感慨说:“这不只是建造一栋建筑而已,而是真正地建立人,建立爱。”也许许多人的奉献金钱、付出劳力和祷告,最终呈现在某幢崭新的建筑上,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借着这些建筑让普世教会合一,在爱中成为一体,并走向那些还未听过福音的人。纵使教会数量再多、礼拜堂再宏伟,若没有爱和宣教,也毫无意义。我们之所以要建立教会的本部,或在各地预备庇护所与安息之所,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真实经历并分享神的爱。若有人在绝望里沉沦,我们能够与他同担重负、同心祈求,并帮助他恢复,这才是教会存在的价值。否则,即使有华丽的建筑,也不过是徒有虚名。
在疫情中,全球已有超过550万人死亡,上亿人感染,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惨痛。这样的大时代伤痛面前,教会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绝不可与世人的痛苦隔绝,自我满足于“小小的天国”。我们要带着真诚的爱和祈祷,医治世界的创伤,活出怜悯,并凭基督所示范的和解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忠心摆上。这正是保罗在最后的书信中亲身实践的爱的榜样,也是耶稣留给我们“你们要彼此相爱”(约13:34)之新诫命的实践方式。
在《提摩太后书》4章末尾,保罗提到教会内部依旧可能产生伤害与冲突。人的意见多种多样,人心像芦苇随时摆动,也可能朝令夕改。但在这种不稳定中,“我们却不可动摇”的是爱,是神的话语,以及彼此怜悯之心。保罗因马可离弃一事曾极度不快,但到最后却说:“马可对我有益。”这种教会的合一性体现在这简短却深刻的转变当中。社会在各处充满了仇恨、分裂,世界在急剧变化中也流行随意抛弃、遗忘彼此,但教会应是一个始终抓住爱的群体,像保罗呼唤提摩太“快到我这里来”,也需要“把外衣和书卷带来”这样温暖而有人情味的交流。
我们的信仰生活要在这两大核心——在圣殿中与神相遇、并在对人的爱中践行福音——之间保持平衡。在神同在的敬拜之所,我们能献上真挚的祈祷,经历超越生活贫困、疾病瘟疫的恩典;与此同时,无论经历何等冲突,都要学会饶恕、和解、彼此搀扶,成为“至终仍不舍弃爱的群体”,这样才能在严冬里也保有心灵的温暖。这就是张大卫牧师借着《提摩太后书》4章要对教会和信徒们所传达的信息。
因此,我们信仰生活的目标,不是单单个人得救就结束了,而是要在教会共同体中彼此相爱、彼此补足,并同心成就宣教与服事的异象。主曾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爱才是基督徒存在的最显明标志。若教会失了爱,即使圣殿再华美,神也不会喜悦。反之,纵然看来软弱匮乏,但若信徒之间充满炽热的爱,彼此和解与接纳,圣灵的恩膏就会常在其中,并在那样的教会中行神迹奇事。
如今我们当肩负何等使命?正如《历代志下》7章的应许所言:在患难中祷告以致这地得医治;又如撒迦利亚书14章的预言:主必在橄榄山显现,为我们带来避难之所。同时,我们也要效法《提摩太后书》4章里保罗的榜样,在寒冬里透过外衣、神的话语,以及和解的精神来维持温暖。就像保罗呼唤马可再度回来,今天的我们也要重新包容那些曾与我们发生冲突的人,在爱里呼唤他们回归共同体。张大卫牧师借着这些属灵与实践的讯息,最终劝勉我们:“切勿失去对神仍在我们生命和历史中工作的信心。”
“只要我们自卑祷告,神必从天上垂听,赦免我们的罪,医治我们的地。”——《历代志下》7章的这句话必须紧紧抓住。与此同时,如果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带来痛苦,就应当遵循“和解”这一福音精神,恢复破裂的关系。保罗最后说“马可对我有益”,让我们省思:在我们生命中,那些我们本以为应该推开的对象,也许正是我们最终应当重新拥抱的弟兄姊妹。
张大卫牧师呼吁信徒:要“建立万民祷告的殿”,成为“面向普世进行宣教的教会”,并且活出“永不弃爱的群体”。我们对教会的热爱、对教会建设和本部设立的努力,通过基督教媒体传福音的热心等,若其动机始终不离“爱”,便会璀璨发光。若失了爱,即使有再辉煌的成就也不过是空壳。但若有坚固的爱,任何服事都会有永恒的价值。纵使如今寒冬漫长,只要在神的恩典里,就会化为“属灵的温暖寒冬”。这就是保罗在《提摩太后书》4章末尾所彰显的“基督馨香之气”,也是我们应持守的“和解、接纳和爱的精神”。
正如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的,我们应当留在这怜悯的世界里。在经历瘟疫与风暴的时代,要更加切切祷告,为建立教会、敬拜神,以及向万民传扬福音而竭力。这些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余力、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心向着神。另一方面,在教会内部也可能出现冲突或误解。此时,保罗、马可与巴拿巴之间的关系修复,正成了我们的镜子。“爱到底”的心,才是福音在我们里面生根的明证。有了这爱,我们便能共同度过极其严酷的冬天。
这样的爱也体现在教会建造现场。当那些为教会工程辛苦劳作的弟兄姐妹,将自己汗水与祷告凝结在那施工场地时,这已经超越了纯粹的体力付出。张大卫牧师形容,这是一种“饱含对普世教会之爱与奉献”的见证。日后我们要将这样的见证传给子孙后代:“在那寒冷的冬日里,有一群为教会付出身体和心力的信徒,他们所作的不仅是简单的劳动,而是流露着对神和他人的爱。”这样的爱的故事,正是教会生生不息、福音向普世传播的养分。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怀揣《历代志下》7章的祷告、撒迦利亚书14章的预言,以及《提摩太后书》4章保罗的迫切呼唤,在这严冬里依然寻求神,也活出爱。有时我们不只需建造外在的殿堂,也需在心中建立圣殿;有时需要在教会内部以“和好精神”化解冲突;有时则要投身于普世宣教的异象,把自己摆上。但在这些事工背后,有一条不可动摇的准则——“主的爱不可冷淡”。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归根结底,是呼唤我们将此真理活出来,并借此参与到“神在我们中间亲手建造圣殿”的工作中。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频频强调,人在能做的范围内当竭尽全力,但这努力应建立在祷告和爱之上,其余一切后果则交托于主。也许这个冬天会更加寒冷,也许疫情的阴影仍笼罩着全球,但我们必须铭记“主是我们的避难所”,以及“爱到底的人会得胜”这样的信仰宣告。保罗在监狱里渴望同工的陪伴而呼唤“冬天前你务必赶来”,要那“外衣、书卷、还有马可”的请求,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生命极具意义。正如御寒的外衣会呵护我们的身体,神的话语滋润我们的灵魂,而当我们能重新找回马可般的同工时,那便是我们持守下去的“爱之复合”。
正因如此,纵览全文,若我们能在信仰和爱中反复省思,就会更深地认识到:在圣殿中借祷告冲破患难,并以保罗“请再带回马可”之和好精神彼此服事,这样的群体无论面对何等天灾人祸,都不会倒下,还会在地上如同堡垒般矗立,彰显神的国度。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核心,也是《历代志下》7章、《提摩太后书》4章、撒迦利亚书14章以及马太福音24-25章等整本圣经都在为福音见证的坚固根基。当我们抓住“爱与和解,并祷告所彰显的能力”前行时,神必定成就“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之应许,并赐给我们在严冬中永不消逝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