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旧约与新约编排的意义,以及福音书与律法的相互关联
理解圣经的编排,对于我们研读上帝的话语极其重要。在旧约 39 卷和新约 27 卷的宏大框架下,通过传统的编排方式来洞察上帝救赎史的发展脉络,可以为信徒带来深邃的见解。通常,旧约分为:(1)五经(摩西五经),(2)历史书,(3)智慧书,(4)先知书;新约同样按照:(1)福音书,(2)使徒行传(历史书),(3)教义书(书信),(4)启示录(先知书)这样的结构来编撰。正如这个编排所揭示的,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于:旧约与新约并不是割裂的两部分,而是有机地连接成一本书,传递给我们。
举例来说,旧约的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展示了赐给以色列百姓的律法与约之根基。诗篇作者曾祈求:“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诗篇119:18),这里所说的“律法”就是上帝的话语;唯有持守这律法,才能分享上帝的圣洁。这在新约中也是同样的真理。新约的开篇——福音书,藉着耶稣基督的行迹、教导、十字架和复活,将“可见的律法”亲自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如约翰福音1:14 所言,“道成了肉身”,这一事实本身就直观地向我们显示:在新约中,律法就是耶稣基督。
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主旨也与此密切相关。他将新约视作旧约的连续,不把“律法”仅仅当作规范或命令的集合,而是将其视为在耶稣基督里得以成全的上帝之爱与救赎的工具。“耶稣就是我们的律法”这句话意味着:耶稣已经完成了在旧约里预示的律法的终极目标。因此,福音书便在新约的语境中重新诠释了律法,带领我们通过耶稣来学习上帝的旨意,并重新发现:耶稣正是圣洁的标准与榜样。
紧随其后的使徒行传,有如旧约的历史书一般,详尽记述了初代教会是如何诞生并拓展的。教会是藉着基督的宝血所建立,并靠着圣灵的大能延续。从耶路撒冷开始的福音,传至撒玛利亚乃至普世外邦世界的过程,都在这部新约历史书——使徒行传中生动地呈现。正如旧约的历史书记录了以色列百姓的旷野生活、迦南定居、君主时代、被掳时期以及归回的历史,新约的历史书则呈现了基督升天后,门徒与使徒如何将福音扩展出去的“叙事”。通过这些篇章,我们认识到:历史并非仅仅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更是上帝救赎计划具体展开的舞台。
使徒行传之后所编排的教义书(书信)可以对照旧约的智慧书加以理解。当然,智慧书包括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约伯记等,涵盖个人敬虔生活、人生智慧以及与苦难的搏斗;而新约的教义书则以“教会”这个共同体在信仰中日渐成熟的历程为主线,条分缕析地加以阐明。保罗及其他使徒以书信的形式,阐述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到底是什么,以及这福音所承载的核心教义是什么。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等,虽因各自教会所处的处境不同而侧重点各异,但共同目标在于明确福音的真义,好使信徒们打下坚固的信仰根基,不致动摇。
张大卫牧师也一再强调:“教义(doctrine)是福音的精华与核心,是坚固教会的基础”。教义绝非只为教会内部的“智识探究”而存,更是信仰共同体在世上传扬福音、并且在自身得救无疑的确据中活出见证时不可或缺的“锚” (anchor)。教义稳固,信仰才不会摇摆;信仰坚定,才能结出传福音的果子。这是传统新教神学者们一致的看法,而张大卫牧师也在各类讲道与著述中多方突显这一点。
其中,罗马书在系统阐明福音的书信中可谓首屈一指。“义人必因信得生”这一口号可谓保罗神学的精髓,并且罗马书也深度探讨了上帝的救恩如何在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冲突中得以成就。与此相比,哥林多前后书则更着重解决实际教会团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纷争、淫乱、混乱的敬拜、恩赐滥用等),给出具体的教导。加拉太书则针对陷入律法主义倾向的加拉太教会,宣告“因恩典而来的信心”才是决定我们得称义的核心。这些教义书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宣扬着同一的福音本质。直到今日,教会仍须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研读,来学习并实践超越时空的上帝之教诲。
这里,张大卫牧师所提及的“5大教义书”,指的是(1)罗马书,(2)哥林多前书,(3)哥林多后书,(4)加拉太书,(5)以弗所书;而针对犹太人受众的《希伯来书》也被视为重要的教义书。如果将哥林多前后书作为一个整体,那么包括希伯来书在内就可视为“5大教义书”;若将哥林多前后书分开,则再加上以弗所书,也能称之为“5大教义书”。此举显示,教义书并非区区一两卷,而是包罗相当广阔的神学光谱。
总而言之,旧约与新约的结构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带着连贯性;福音书(耶稣基督)、使徒行传(教会的历史)、教义书(神学根基),以及启示录(末世与完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引领我们认识上帝的救赎计划。这既是信徒正确读经的基础,同时也照亮了教会信仰告白如何借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以及主的再来而得以完满的全过程。
2. 教会的诞生、教义书的本质,以及使徒的启示性洞见
倘若说旧约的历史书记录了以色列民族的形成以及他们在属灵征战、胜利、挫折等方面的经历,那么新约的历史书——使徒行传,则描述了耶稣升天之后所诞生的初代教会“创始期”的情形。使徒行传中的教会并非出于人力所组建的组织,而是那些因信基督之救赎,并蒙圣灵能力印证之人的群体。如此,教会成了“因基督宝血得赎之群体”,也是“上帝国度扩张的据点”。教会由此遍及世界各地,福音如何得以传扬,保罗及其他使徒在宣教旅程中所经历的逼迫与冲突,构成了基督教历史的开端。
在这期间,使徒行传之后编排的新约书信,则起到了“解读”与“解决”教会共同体在现实中所遇问题的作用。保罗、彼得、雅各、约翰、犹大等使徒及早期教会领袖,纷纷以书信形式阐述福音的核心教义,并针对具体处境予以劝勉和指导。换言之,他们并不止步于“福音是什么”,而是进一步探讨“如何实践福音”。
因此,教会不断地诠释与运用福音,而所形成的新约教义书,至今仍然是信徒灵命成长与信仰生活的必备指南。保罗引用彼得所言:“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那向你们询问有关盼望缘由的人”(参彼前3:15),这同样是为了强调教义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明白所信之福音——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在历史与超越层面上的意义,就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为福音作见证。
这些书信作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在“启示之光”中洞察福音。张大卫牧师也常提到:“使徒们如同霹雳闪电般一次洞见主的启示,并将这奇妙真理传达给我们”。就像闪电在刹那间照亮四周,使徒们也在耶稣基督的事件中瞬时看到了上帝救赎计划的全貌,然后以书信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这与传统基督教的观点一致: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等所展现的严谨而系统的神学结构,不可能只凭借人的理性思维提炼,其背后更是超自然洞见的成果。
此外,虽然哥林多前后书是写给同一间教会(哥林多教会)的信,但其中涵盖的层面却相当广泛,从教会的公共问题到私领域问题,甚至还包含保罗个人的坦诚自白。教义书虽以“书信”形式出现,但其中所包含的“福音原则”却具备普世性与跨时代意义。保罗称自己所宣扬的福音为“我的福音”,正是因为他在个人层面上完全接纳了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而读者也可以透过他所写的“教义”与“信仰指引”将同一福音应用在自己生活中,从而活出相同的福音。
我们还应注意,《希伯来书》是一卷为犹太背景信徒而写的“特殊教义书”。犹太人对“天使”和“律法”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并非常看重旧约的祭祀制度。《希伯来书》正是系统地向犹太信徒说明:耶稣基督如何成就并超越了律法与祭祀制度。“你们比天使更尊贵”的宣告(参希伯来书1 章)打响了序幕,随后逐条阐明耶稣才是真正完全的大祭司,以及更美之约的中保。也就是说,在旧约的延伸线上,耶稣基督正是所有祭祀制度的终极目标与巅峰。
可见,教会在诞生与教义形成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记载并实践救赎史的团体定位过程。在罗马帝国统治、多神教与皇帝崇拜盛行的环境下,基督教群体坚称“唯独耶稣基督是主”,并在逼迫中坚忍不拔。正如使徒行传19 章所记载的,保罗在以弗所所经历的逼迫、争论以及宣教的胜利,正体现了当时严重的文化与宗教冲突。以弗所是以亚底米(罗马称戴安娜)神庙而闻名的庞大偶像崇拜中心,也是与罗马、亚历山大、安提阿并列的帝国四大都市之一,非常繁华。保罗在这里用“谦卑和流泪”牧养教会达三年之久(参徒20:18-19,31),所结出的福音之果实,为后来亚西亚一带众教会之坚固奠定了基石。
张大卫牧师在此所强调的重要一点是:教会需要通过“共同体式的传阅书信”来分享上帝的话语,并用教义武装自己。当时的以弗所书、加拉太书、腓利门书等虽然有特定收信人,但初代教会常常将其传阅,让各地教会共同读诵与默想。正是通过这样的公开传阅过程,教会超越自身区域的界限,彼此相交,达成教义上的合一。像加拉太书就被不同“加拉太地区的教会”传阅,证明了这些书信并非专属于某个教会,而是整座信仰共同体都需要的教导。
因此,教会越趋于成熟,就越会投入到对更深真理的追求,并潜心学习教义书;这也与信徒个人对信仰根基的审视息息相关。我们若只停留在理性层面承认“耶稣是我的救主”,而不借着使徒们所传递的启示亮光与教义系统,让这一真理“入心并在生活中扎根”,就难以达到灵命的成熟。
3. 以弗所书中所蕴含的预定论核心与张大卫牧师的释经洞见
现在,让我们来正式探讨以弗所书。以弗所在当时的罗马帝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巨大城市。它与罗马、亚历山大、安提阿并列为四大都市,兼具希腊—罗马神话中各式神庙及皇帝崇拜等多元宗教形态。能在这样一座城市建造教会,本身就是福音传播的重大转折点。保罗在此逗留三年之久,“以谦卑和流泪”牧会(参徒20:18-19, 31),这表明以弗所教会确为保罗事工的核心支柱之一。
张大卫牧师强调,以弗所书是一卷“成熟的教会当读的书信”。其原因之一在于,以弗所书围绕教会的身份与合一,以及更高层面的属灵议题(如基督里的预定、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合一、教会在圣灵里建立的原则等),进行广泛探讨。若说其他书信偏重于解决教会问题或阐释教义,那么以弗所书则以更普遍、宇宙性的视角来论述教会。在以弗所书第一章第三节(“在基督里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开宗明义,就表明我们的属灵实况并非被地上的律与欲望所束缚,而是已经与基督里那确定无疑的得胜世界相连接。
尤其是以弗所书 1 章 1~14 节,着重阐述了“预定(Predestination)”的概念。张大卫牧师将“Predestination”解析为“Pre(预先)+ Destination(目的地)”,强调上帝已为人类的救赎事工预先作了决定。就像我们在机场确认目的地、买好机票登机一样,在信仰中也必须清楚“我们要往何处去”。这个确定的目的地,正是“上帝预定我们成为祂的儿女”,而清楚这一点的人,能在动荡中依然持守信仰。
实际读以弗所书 1 章 36 节、14 节时,会发现其中逐段提出了“当赞美的理由”。第一段(1:3-6)以“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因为他在基督里,把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赐给我们”开篇(1:3),紧接着第4 节说:“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1:4),明确点出“创立世界以前”这一时间概念,说明个人生命并非偶然,而是早已包含在永恒上帝的计划中。7
有时,人们会用“天生缘分”来比喻:夫妻二人之所以结婚,不仅因为彼此相爱,更是在那爱情之前就有上帝所预定的安排。张大卫牧师在婚礼或新家礼拜(信家礼拜)上常引用箴言16 章 1 节、9 节,强调人的筹算与上帝引导之间的关系。人心虽可以谋算自己的道路,但真正引导脚步的乃是耶和华;这说明我们的人生其实行走在上帝的预定中,带着神圣的意义。由此可见,预定论不仅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人生各方面,是每个信徒不可或缺的核心真理。
接着,以弗所书 1 章 5 节写道:“又因爱,我们被预定,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是照着祂旨意所喜悦的”。这节经文用“儿子名分”来描述奴仆(奴隶)获得“被收养之子”身份的震撼恩典。在罗马帝国法律下,若一个奴隶被收为“养子”,就能与亲生子同享合法权利。这象征着“上帝与人”之间建立了全新的关系。原本是“仆人”身份的人,如今却被承认为上帝的儿女,何等奇妙!这也充分凸显了教会成员理当敬拜与欢欣的原因。
接着的第二段(1:7-12),宣告我们因耶稣基督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1:7),这“都是照着祂丰盛的恩典”(1:7 中)。这里的“丰盛”一词突出福音并非根据人的功劳或善行,而是全然源于上帝丰沛的爱与恩典。随后提到“按着祂的旨意,使我们知道祂旨意的奥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1:9-10),这就点明了历史并非偶然演变,而是终将“在基督里合而为一”这一救赎大计的实现,是我们得以洞悉的宏观视角。即便尘世有纷乱与罪恶,但最终上帝的国度必定完成。
第三段(1:13-14)讲到我们既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也就有分于“得基业的凭据”。其中“凭据”一词(希腊语ἀρραβών,意为“订金”或“保证”)好比订婚戒指,可以确保日后完全婚约的兑现。如此,虽然救恩的完满在未来,但我们现今已藉着圣灵的工作得到印证,得以在今世为上帝献上颂赞,并满怀盼望地生活。
由此可见,以弗所书 1 章 3~14 节揭示了预定论的精髓,并连续列举了当赞美上帝的理由。张大卫牧师将此视为让信徒“铭记自己并非偶然,而是活在超越时空的上帝计划里”的关键信据。明了“上帝从亘古就拣选了我们”,无论日常生活如何动荡,依然能够赐予我们那“绝不放弃的盼望”。而且,这也不仅仅是“教义知识”或“冷静的理性产物”,更是教会在敬拜与生活中共同体验并得到印证的“活的真理”。
因此,以弗所书能为灵命日趋成熟的信徒提供更高层次的洞察。如果说罗马书明晰阐述了“福音的理论架构”,那么以弗所书则从“教会论”与“宇宙性救恩”的角度,彰显上帝如何完成祂所设立的群体。紧接着在第二章,保罗谈到基督如何拆毁了犹太人与外邦人间“隔断的墙”,使二者在福音里和好;这正是十字架那使人合好的力量,克服了人际关系中的嫉恨(该隐之罪)。灵命成熟最终意味着“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里学会彼此接纳并合一”,故以弗所书的信息不但适用于处理教会内部纷争,在面对世俗冲突时也同样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以弗所书属于保罗“监狱书信”的范畴。尽管写信时保罗囚禁在罗马监狱,信中却满溢着对“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的豪迈宣告,这本身也说明福音超越环境的约束。即使身在牢狱这个危机四伏的处境,保罗所见证的“预定我们的上帝”之救恩应许仍然坚定不移。那些已蒙圣灵印记的人,即便在监狱中也能歌唱,并对即将来临的上帝之国充满盼望。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通过对以弗所书第一章的诠释,突出了如下要点:
- 救恩根基于上帝在创世之前预定的爱与旨意。
- 此目的并非只关乎个人罪得赦免,更是要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在祂的荣耀中同享。
- 这预定与救恩历史紧密相连,为的是“使天上地上一切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彰显宏大而辽阔的计划。
- 我们现今已经借圣灵得印记,拥有那未来基业的凭据,因此从当下就能以上帝儿女的身份活出颂赞。
因此,预定论并不像“宿命论”那样消极,反而激励我们朝着上帝“早已为我们定下的目的地(destination)”积极前行。无论现实或当代社会看似多么混乱,最终的结局仍是在“基督里合一”的上帝主权之作为。信徒若紧紧抓住这一预定,应当一步一步顺服前行,便会在内心深处不断唱出赞美的歌曲。
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当这些真理透过教会共同体的敬拜、话语、圣礼而具体化,并以“教会间彼此传阅”的形式在信徒间分享时,才能最终结出感动世界的信仰之果。初代教会曾在以弗所、加拉太、腓立比、歌罗西,以及哥林多、罗马等地传阅这些书信,以彼此分沾福音的精髓。今日的教会也当效法他们的脚踪,将以弗所书所见证的“预定之福音”与“在基督里合一”的福音切实践行,好在世界面前彰显主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