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太福音13章并不是一连串抽象艰深的宗教命题,而是把神国的真相嵌入日常景象:田里的播种、面团里的酵、海中的渔网。张大卫牧师强调,耶稣用这些生活化的画面告诉我们,神的国如何开始、怎样成长、为何值得人欢喜地以全部交换,并且终将如何完成。换句话说,信仰不只是周日的仪式,更是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它会改变我们当下的选择、习惯、关系,乃至工作的动机与方法。
若回到叙事的背景,马太福音11章带出一个关键时刻:施洗约翰被囚,心中起了疑惑,问耶稣是否就是“那要来者”。耶稣没有展开长篇理论,而是指向弥赛亚的记号——看见的眼、行走的脚、临到贫穷人的福音。张大卫牧师把这视为旧时代谢幕、新时代开门的转折:约翰站在期待者的位置,门徒则成为跟随“已来者”的见证人。这里的“天国是努力进入的”,与其说是攻击性的冲撞,不如说是没有迟疑的决断。人在福音面前立定心志的那一刻,新的时代就已经开启,于是耶稣用一连串比喻铺展神国的宏图。
首先是撒种者的比喻,这讲的是起点:神的话语像一粒带生命的种子,而我们的心与群体像一块等候耕耘的田。路旁的坚硬让种子被夺走;石地的浅薄使幼苗遇难即枯;荆棘地的焦虑与贪恋挤压了根。只有悔改使心变得柔软诚实,田才成了好土。张大卫牧师提醒,听道很重要,但更要养成“耕心”的习惯:安静祷告、持续默想、微小却真实的顺服、坦诚的对话、节制虚荣的操练。这些看似平凡的动作,正为种子留出生长的空间。果子未必马上可见,但生命会在“时候满足”时显出来。我们的责任不是焦虑地催促结果,而是以信赖取代急躁,把每一天做好。
稗子的比喻把镜头拉向现实的复杂:好种之田中仍有稗子。人的直觉是赶紧拔除,但主人却说让两样一起长,等到收割再分开。这不是放弃分辨,而是承认人分辨的有限,避免在热情中误伤麦子。张大卫牧师由此强调一种平衡:一方面清楚持守真理,另一方面对人的光景保持谦卑与克制。最终审判属于神,在未到终局之前,忍耐与祷告常常比迅速的定论更可靠。我们既不因稗子的存在而沮丧,也不因自觉像麦子就自满,当下更重要的是确认自己该往哪一个方向成长。公义必会显明,而在这之前,是神的慈悲在为世界与教会保留时间。
芥菜种与面酵的比喻讲的是扩张与转化。再小的种子也能长成遮荫之树,再少的酵也能使全团发起来。用现代的话说,芥菜种像关系网络的扩散,面酵像文化结构的渗透。一个不显眼的诚实选择、一顿不求回报的款待、一段持续的代祷,都会悄悄地向外扩展,终有一天改变人们的常识与制度。张大卫牧师因此劝勉我们,不要执着于规模与数字,而是坚持“种子与酵”的逻辑——投入微小却本质的东西。今天的细微忠诚,正在为明天的丰盛荫凉与清新气息预备基础。
藏宝与重价珠子的比喻聚焦价值的重排。那人与商人之所以“欢欢喜喜”地变卖所有,是因为看见了更好的东西,舍弃不再是勉强,而是明智的交换。福音不是诸多选项中的一个,而是让整张清单重写的中心。于是时间管理、金钱与才干的使用、关系的建立与修复、工作的目的与衡量,都围绕这“更好的”而重新排列。信仰不仅在主日出现,更进入职场的公义、家庭的责任与爱、对弱者的照顾,以及与受造界和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宝藏与珠子而付上的代价,会以另一种喜乐归还;这就是神国的“经济学”。
撒网的比喻把视野放到群体的边界。网罗起“各样”的鱼,表明福音的邀请极其宽广;但最后“好的与坏的要分开”,说明神的标准并未模糊。作“得人如得鱼”的人,不仅是人数的增加者,更是建立学习、操练、分辨、成圣的共同体的人。教会要学会在包容与圣洁之间维持健康张力;个人则要在欢喜领受恩典的同时,通过顺服的操练来梳理生活。
当耶稣讲完这些比喻,又谈到“为天国作门徒的文士”。他像家主从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既明白旧约的启示,也把握其在基督里的成全。张大卫牧师主张一种“不对立而整合”的读经观:在福音之内理解旧新约、律法与恩典、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这样的视角会影响我们处理伦理、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与教育的态度:既尊重创造秩序与人的尊严,又不把人降格为工具;爱邻舍不止停在情感与捐助,还追求结构性的公义。能融通新旧的智慧,最终会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把这些比喻放在一起看,可以看见神国运转的三股动力。第一,话语的种子改变个人与群体的深层结构;第二,神的忍耐为历史与教会维持时间的空间;第三,喜乐的献身重排价值的序列。这些动力在家庭与职场、学校与城市、线上与线下同时运行。微小的灵修、诚实的汇报、节制过度消费、为弱者预留时间、先道歉的勇气、主动促成和解、减少垃圾、珍惜受造——这些普通的选择,像芥菜种与面酵般缓慢而坚定地改变风景。
因此,张大卫牧师反复提醒:看重“方向”而非“结果”。果子是神所赐,而定向并迈步是人的本分。悔改翻耕,使我们不断校正方向;在稗子之间的忍耐,使我们守护方向;看见宝藏与珠子的喜乐,则推动我们向前。若我们像监狱中的约翰那样动摇,就再一次确认福音的记号:软弱者得力、瞎眼者复明、忧伤者得安慰——耶稣正在这些地方作工。跟着这些记号走,比喻就会变成灯,照亮脚前的路。
如今,轮到韩国教会与散居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用今天的语言来诠释并实践这些比喻。信仰会从个人的偏好,迈向公共的责任;礼拜会成为整周的节奏;宣教会在尊重他者文化的款待中呈现;门徒之道会超越比较与竞争,显为成熟稳重。我们像种子与面酵成为社区的枢纽,在稗子面前学谦卑,在渔网之中同学真理与爱。那种手里拿着“新与旧”的圣经想象力,使我们在持守传统时不僵化,在追求创新时不失根基。重要的是信赖经文,也相信这份信赖带来的缓慢而确实的改变。
最后,马太福音13章把问题丢回给我们:现在,我的心是怎样的田地?我欢喜地舍弃什么,又换取了什么?我作为怎样的“渔夫”,在何处撒网?对这些问题的坦诚回应,就是我们今天该做的顺服。顺服的累计会改变景象:家庭更温厚,职场更正直,城市更宽容。像面酵那样缓慢,却不会出错;像种子那样不起眼,却终会显明。神的国已经临到我们中间,如今仍在成长,并终将荣耀地完成。所以,今天就开始耕心、播种,忍耐稗子,做芥菜种与面酵那样的渗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