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牧师——结实的秘密


1. 因着圣灵与话语而得的

张大卫牧师以《约翰福音》第15章为中心所传讲的信息,强调这是耶稣留给门徒的“告别讲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说在《约翰福音》第14章的背景中,我们听见了耶稣关于圣灵降临和天国盼望的应许,那么紧接着的第15章中,耶稣宣告“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由此教导我们要学习“联合”和“结实”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张大卫牧师反复提及“离了主,我们就不能作什么”这句经文,强调这是信仰生活的绝对原则。他补充道,这是耶稣“如同遗言”般留下的最后教导,提醒我们必须时刻在话语中保持警醒。

然而,他指出,获得结实的秘诀并不只是靠汗水和努力就能达成。《约翰福音》第15章第2、3节清楚地告诉我们,唯有先洁净,才能结出果子。正如经上所说:“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我父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信仰的操练,是为了洁净我们的内在与生活。”也就是说,葡萄树比喻的核心在于联合和结实,但其前提条件是要洗净因罪而来的污秽,使内心得以圣洁。他具体引用《提摩太后书》第2章所言“人若自洁,必做贵重的器皿”,指出要成为被主所用的器皿,首先必须洁净。

随后,张大卫牧师提及《约翰一书》5章7-8节,强调“我们借着水得洗,因血得赎罪和生命,又靠着圣灵的大能再次被洁净”。圣经见证说,水、血与圣灵三者“本为一”。这三要素本质上就是洁净我们、使我们能结出果子的根源,务要牢记在心。更进一步,他提到《创世记》第49章里雅各为犹大祝福时,说到“用葡萄酒洗衣裳”的预言,以及《启示录》第22章里“那些洗净自己衣袍的人有福了”的宣告,指出这两者其实同根同源。“葡萄酒”象征圣灵,因此我们要不断洗净自己的衣袍(即生活与行为),这信息贯穿整本旧约与新约。它不仅是教义层面,更须落实为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倘若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常在主里,却又对世界各种诱惑与罪恶不加分辨地接纳、不思洗涤,最终只能沦为无法结果子的雇工式信仰。

尤其令张大卫牧师痛心的是,“我们因为没有好好传福音、也没有尽到代求的责任,导致世人无法真正认识福音的盼望。”他提到在《约翰福音》第14章中,耶稣曾应许“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那是要让教会在盼望之中迎接圣灵,并在世上大有能力地活出见证。但为何世人仍未能领受这美好的应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会没有把这真理正确而有力地传讲出来,同时自身也没有保持洁净,致使失去了传道的能力。若是教会能真实、鲜活地传扬基督十字架的爱,世界无论如何都会受到触动,并有机会经历极大的改变。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先经历了悔改和洁净?“离了主,我们就不能作什么”这句话再次提醒我们:唯有在主里得以洁净,才能结出果子,用世俗的方法和手段则无法收获真正的生命之果。

随后,张大卫牧师举了所罗门的例子。作为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曾站在智慧与荣耀的巅峰,但却因与外邦女子混合并陷入偶像崇拜而逐渐走向败落。这一例子说明:罪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正是通过偶像崇拜和婚姻(联姻)暴露出来。一旦与世界搀杂,便会与不信之人结盟,轻易接受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最终导致敬拜真神的信仰沦丧。可见,《约翰福音》第15章论及的“结实”,是指洁净了的葡萄树枝子紧紧联于葡萄树所结出的果子,而绝非来自混合主义或世俗婚姻关系的结果。神对以色列的警告同样如此:透过与外邦文化通婚,罪便悄然渗入,玷污了圣殿;曾经显赫的所罗门荣华,也变得毫无价值。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若要迎接结实的时代,就必须确立更高的伦理标准与属灵标准。”若只是一味追求物质丰富或教会外在规模的增长,最终很可能走向“野葡萄”的道路,这是一个严肃的警醒。

洁净是借着悔改与成圣的过程而完成的。在《约翰福音》第15章第3节,耶稣宣告:“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然而,这只是称义(被神视为义)的开端,之后还有漫长的成圣(走向圣洁)的旅程。在此过程中,神的话语和圣灵的持续引导必不可少。我们需要借着神的话语受教,依靠圣灵得启示和力量,并且常常记念基督宝血,天天洗去因罪而来的污点。张大卫牧师反复教导,这不是一次悔改或一次“坚信礼”(重生礼)就能完成的,而是一生不断进行的“成圣操练”。正如《提摩太后书》第2章22节所言:“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被世界的潮流卷走,并与敬虔的群体彼此守望,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属灵要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洁净而付诸的努力,绝不是基于个人的自负或靠自己的义。“主洁净我们”这一宣告明确表明,根源乃在基督的十字架与圣灵的大能,而非我们人自己的功劳。因此,即使教会成长了、迎来了物质丰足的时代,也绝不能通过偶像崇拜或世俗混合的方式去追随世界。正如耶稣所说,“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那洁净只能借着神的话语、宝血与圣灵的大能才能完成,这是最为关键的真理。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教会群体必须始终坚持的核心信仰态度:无论教会规模如何扩大、事工怎样扩展,都要紧紧抓住主对我们“要圣洁”的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应常常省察自己,追求圣洁。


2. 丰盛的结实与真

若说洁净是结实的先决条件,那么《约翰福音》第15章的另一大主题便是“联合”。耶稣在此宣告“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显明我们必须与基督合而为一(Union with Christ)。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神秘的联合”,但同时指出,这绝非艰深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真实经历的生命实践。《加拉太书》2章20节“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告白,正是这“联合”之具体见证。正如保罗所言,旧人已钉死在十字架上,现在在我里面活着的是基督。对此,张大卫牧师用“种子改良”的强烈比喻来形容:野葡萄树永远无法结出真葡萄来,人本身带着罪性,注定会枯干。因此,唯有接在基督这颗真葡萄树上,才能结出活泼且有能力的“新生命”之果。《罗马书》第11章保罗提及的“接枝”比喻,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张大卫牧师认为耶稣所说的“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乃是指在爱中成就的神秘“有机结合”。有时神学院里会有人说“联合的教义晦涩难懂”,但耶稣通过“葡萄树与枝子”的画面已经讲得极为简明:枝子若不连于树干,就会很快枯干;即便连在一起,如果内心被世俗和偶像崇拜的污秽所污染,无法顺畅接受从主而来的养分与汁液,也将难以结出丰盛的果子。可见,“住在基督里”绝非仅仅指出席教会聚会或完成宗教仪式,而是指真正认识真理的耶稣,被祂的爱所触动,在心灵深处每日浸泡在十字架的恩典之中。张大卫牧师在此强调:“若不认识真理,就无法认识爱。”因为爱与真理绝不可分离。耶稣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并非忽视了“爱”,而是因为真理本身就含有爱,爱也根植于真理;当我们真正认识了真理,也就明白了真爱,而在真爱中也能触及真理。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教导,要在“十字架”上发现这份爱。人类的牺牲和善行虽有一定价值,但只有罗马书5章8节所揭示的“当我们还做罪人时,基督为我们死,神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祂的爱”才是超越我们经验和道德的“阿加佩之爱”。当一个人得着这份爱,就会从根本上被改变。保罗在狱中遇见奴仆阿尼西谋(《腓利门书》),向他传福音,并将之送回主人腓利门的身边,促成二人和好,这件事正说明“爱”能够更新一个被罪污染的奴仆,使之成为新造的人,并且可以被接纳为“弟兄”。这些圣经的事例启示我们,“联合”与“结实”最终都必须在爱里才能达成。

张大卫牧师还引用《约翰福音》第15章11节“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强调唯有活在爱中才会拥有真正的喜乐。人痛苦的根源往往在于失去了爱,或是把爱与真理割裂开来。但耶稣盼望我们进入“喜乐满足”的生命状态,而爱正是那喜乐的果实。由于爱以真理为根基,当我们活在爱里,就会自然地绽放喜乐。他说,“人为什么会到教会来?”因为在这里,人能享受在世上难以觅得的真爱与喜乐。张大卫牧师认为,人若实践“住在主里”,就能在教会中切实经历这份爱。若一个群体缺乏爱,或真理之光淡薄,便无法长久维系;但若以真理为根基,用爱彼此服侍,就能像与葡萄树相连的枝子一样,自然而然地结出“有生命力的果子”。

因此,在“联合与结实”这一领域里,与所谓“繁荣神学”或“成功主义”信仰观不同,必须经历“借十字架死而复活”的真切体验。张大卫牧师提醒,若忽视这一点,纵使教会在外表和财政上如何兴旺,都只是结满“野葡萄”。正如《以赛亚书》第5章所记,神栽种的是极佳葡萄,结果却结出野葡萄,祂因此发出怨叹——这景象如今也可能在教会中重演。所以,我们必须确认“本我更新”(重生)的真实性,通过与基督接枝而成为新生命的枝子,时刻谦卑来到主面前。张大卫牧师所提到“坚信(重生)日”的重要性,亦是出于此理:若只随便混着信仰生活,最终只能结出“搀杂的”果子;唯有在十字架前让旧人完全死去,穿上新生命,并在此后继续顺从圣灵的带领,才能真正结出纯净的果实。

张大卫牧师在强调“结实与联合”的原则时,也提及教会群体应具备的具体态度。他举例说明“C12(12个洲际基地)”的事工:在推进世界宣教、教育、兴建图书馆等面向未来的多元计划时,越发体会到唯有人力不足,必须倚靠“神的能力”才能成就。他藉此见证道:“若靠你们自己,往往做不成;但倚靠神,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就。”例如,他曾经花了7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一个基地,而某个时刻,在短短7个月间就建起12个基地,这令人惊叹的见证让张大卫牧师与信仰群体更加深刻地记起《约珥书》第2章所预示的“早雨与晚雨”。初代教会经历了早雨圣灵,在末世的今天,若教会再度经历晚雨圣灵的浇灌,就会有爆发性的丰硕收成。但他也提醒,这种结实只会临到“在神里面被圣洁预备的群体”。此时,“住在主里”就意味着要住在爱里、真理里,并活在圣灵的大能之下。

随着结实逐渐增多,张大卫牧师警示我们必须同时检视真理和伦理问题。人数增多,冲突也会增多,世界的诱惑也会更大。在教会群体内部,权力纷争、嫉妒、淫乱、偶像崇拜也更容易潜入。若对其放任不管,教会里就会长出“野葡萄”。张大卫牧师说:“爱的对立面是恨,而恨的根源就是嫉妒与纷争。”若教会要在主里合一,必须连根拔除这些罪。同样地,所罗门因与外邦女子通婚而最终陷入偶像崇拜的教训,也适用于当今的信徒。信徒在婚姻问题上也绝不能与世界混杂马虎,因为这不仅是嫁给“信或不信”那么简单,更涉及到“属灵的贞洁”。历史一再证明,世俗价值很容易渗透进来。张大卫牧师借着提到“Elim”或“F&F”之类机构时说:“教会对婚姻问题绝对不能含糊过去。”唯有照着主的心意、用神的方法来建立家庭,并在属灵上确保不被玷污,才能使整个教会群体一同迎接更大的祝福。

耶稣应许我们的“联合与结实”,一方面指着我们因水、血与圣灵而洁净、进入成圣过程;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住在主里,从祂那里不断领受生命的供给,即“爱之联合”。张大卫牧师在解读《约翰福音》第15章时,反复提及与之相连的《约翰福音》第14章里关于圣灵降临的应许,强调圣灵才是引领我们迈向丰盛结实的能力之源。“你们要住在我里面”,其本质就是“你们要住在圣灵里、住在真理里、住在十字架的爱里”。既然主耶稣已经胜过世界,我们还惧怕什么呢?当带着这样的信心勇往直前,迎接那结实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张大卫牧师介绍了一个独特的“教会年历”或节期划分:把从复活节到总会这半年,以及从总会到下一个复活节的半年,合起来构成一整年的教会历。在复活节,我们深入默想十字架之爱,登至高潮;然后在总会时,总结并报告这一年结出的果实。透过这样的周期循环,不断激励群体紧紧抓住耶稣的爱和圣灵的大能,并实际呈现出结出的果子。张大卫牧师说:“当我们一年一年重复这一过程,教会就会渐渐丰盛,并能向世界各地传扬生命的福音。”然而,他也强调:这一切都需要扎实的“话语教育和操练”。正如当初在贫穷困苦中都未曾丢失神的话语一样,即便富足昌盛了,也决不能失去对话语和祷告的坚持。这是教会始终必须铭记的原则。

《约翰福音》第15章所启示的葡萄树比喻,精髓无非是两点:“洁净”和“联合”。枝子与葡萄树相连时,枝子或许会误以为是自己在成长,然而其实真正的生命汁液是从树干而来。同理,我们的信仰生活也完全仰赖那“葡萄树”——耶稣基督的支援。不是靠自己的功劳或能力,而是彻底依赖耶稣,通过圣灵借着话语使我们洁净,并在爱里持守,才得以结果子。故此,张大卫牧师宣告:“在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在神却能成就。”只要我们凭信心前行,神就能使一切成为可能。无论是教会规模更大、事工点更多、财务更宽裕,终究都是源于“主的能力”,绝非人的能力。所以,为了那丰硕的呈报,无论一年365天也好,或历经7年、14年、21年这样的漫长岁月,我们都要更加纯洁地与葡萄树相连。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呼吁:“从今日起更要警醒!”稍不留意,让小小的罪侵袭了我们的心,被世俗的奢华或情欲诱惑,以及贪心和嫉妒蒙蔽眼睛,枝子就会迅速枯干。撒但会像捡拾枯枝般,将我们扔进火里焚烧,让我们在惧怕和痛苦中堕落。若不愿如此,就要每天“用葡萄酒洗涤”,也就是借着水、血与圣灵勤加洁净,谨慎防守眼目、手、口等所有易犯罪的“通道”。耶稣警告我们“若是右眼叫你犯罪,就剜出来丢掉”,看似极端,其实是主因明白罪的威力之深而作出的果断宣告,引导我们走上圣洁的道路。

张大卫牧师也提醒,当教会即将迎来结实的时代时,“要在富足中也谨慎自己不要跌倒。”回顾所罗门的历史就能深切地体悟:耶稣也警告过“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即使教会好像拥抱了世界的荣华富贵,若灵魂干涸、失去与主的真实连结,也不过是空谈。因此,我们要拒绝《以赛亚书》第5章的“野葡萄”,而要渴慕《约翰福音》第15章的“丰盛结果”,走向主所指明的道路。耶稣早已为我们示范如何行:“你们要住在我里面”这句话就是答案。惟有住在爱里,藉着十字架宝血得洁净,随从圣灵的大能大力结出累累果子,这才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真正福音的大能”。

总的来说,《约翰福音》第15章的“告别讲道”,既是更新教会的创造性信息,也是每位信徒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聆听并实践的生命话语。耶稣的声音在当下混乱的时代里更显分量:“你们要常在我里面。”当今世界否定真理,大行同性恋与堕胎等议题,提倡相对主义伦理和唯物主义等各种混乱价值,但耶稣仍然清晰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住在祂里面,就必满得喜乐与生命的活力。张大卫牧师深信,只要不失去这属灵的实质,无论7个月也好,7年也好,153个项目也好,只要主吩咐我们去完成,祂必能使之成就。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唯独归荣耀给主,同时也要不断自省。“你们因我所讲给你们的话,已经干净了”这话我们要铭记在心,但也不可忽略,每天都需要洗涤自己、守护自己免受新的污染。

结实并不只是世人眼中的“成果物”。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最大的结实是“灵魂得救”,即传福音才是结实的核心。教会真正能夸口什么?最终还是“神的爱拯救了罪人”,我们把这福音传给更多的人,一位一位地带领他们归向主,才是最宝贵的果子。而要达成这点,就得先真正认识福音,并成为见证神之爱的群体。在“耶稣爱的故事”被完全见证的地方,必然蕴藏生命翻腾,失丧者必回到主怀中,经历医治与复兴。因为神是栽种之农夫,耶稣是那真葡萄树,而我们则蒙召成为枝子,借着圣灵的工作得以把福音传至万邦,这才是我们受造与拣选的最高意义。

综观张大卫牧师关于《约翰福音》第15章的信息,可以归纳为:“我们要因水、血与圣灵而得洁净,并在爱中与耶稣联合;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盛的果子。”结的果子越多,来自教会内外的诱惑与混合主义的危机也随之加剧。因此,我们更需要牢牢抓住十字架的宝血,持守悔改与自省的态度。《圣经》中“离了主,我们就不能作什么”这句警示,彰显了人性的软弱与神大能的绝对性。然而,这位神依然带领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成为葡萄树上的枝子,靠着圣灵的大能远传福音。张大卫牧师提到的C12计划或153个全球网络构想,也不是在夸耀某种宏大项目,而是见证在主里“结实扩张”的真实经历,呼吁所有信徒一起怀抱同样的盼望、向主献上自己。

从某种角度说,信仰生活可以概括为:我们这些“枝子”,每一天都要紧紧连于那位“树干”——主耶稣。没有洁净就无法结果,没有爱的联合就无法持续结果。尽管如此,我们之所以仍满怀盼望,是因为神已经借着十字架与复活向我们证明了:“在神没有难成的事”。因此,教会群体应当时刻纪念并庆祝十字架、复活、圣灵降临这三大核心事件,不断走在这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上。耶稣对我们说的“要常在我的爱里”这句话,乃是祂给作为基督新妇之教会的永恒盟约,也应成为我们每一天都要抓牢的生命指引。愿我们都能在爱里扎根,在圣灵中茁壮,与基督这真葡萄树合一,丰丰富富地结出生命的果子来。阿们。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