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否认与恢复 —— 张大卫牧师


1. 彼得的否中所显现的人性

在福音书中,彼得三次否认耶稣的场景在细节描写上虽有些许差异,但本质上是同一事件。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约翰福音18章22-27节为中心,并辅以路加福音22章31-32节、使徒行传4章1-12节等其他经文,一同探讨彼得为何如此轻易地否认主,以及这背后的人性软弱根源。正如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彼得的失败既是当下瞬间的恐惧与环境压力所致,也不能忽视背后的属灵现实——即撒但的试探以及人内在本性的软弱。
事实上,彼得曾在耶稣被捕之前发誓说:“我就是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参考太26:35;可14:31)。他在门徒中是最热情的一位,同时往往言行急躁且大胆。然而,当决战时刻来临,他却无法继续保持首席门徒的从容,最终以“我不认识那个人”而告终,走向了否认主的悲剧结局。

在约翰福音18章22-27节这段叙述中,我们看到耶稣在公会面前已对众人发问说:“我若说得不对,你可以指证那不对之处;若说得对,你为什么打我呢?”(约18:23)。对此,祭司长安拿并不能给出任何合理的回答。因为实在找不到可以定耶稣罪的证据,安拿只能对耶稣施暴,并把他交给女婿该亚法(约18:24)。就在耶稣被大祭司审问、遭受侮辱的时刻,彼得却在外面和众人一起烤火取暖。或许他听不到耶稣在里面说了什么,也没有勇气上前为耶稣辩护,甚至可能连自保都艰难。也许如果他真有心,也可以更加靠近耶稣,但在现实情境之下,恐惧战胜了一切。为什么会如此呢?

第一,他害怕成为与耶稣同样受审判的人。耶稣已被捕,彼得若被认出是耶稣的门徒,他很可能也被拉去受审,甚至丢掉性命。这种极度的恐惧让他瞬间意识到:“我是否真的做好了与主同死的准备?”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他选择回避女仆与其他人的追问,一再撒谎说“我不是他的门徒”。

第二,人性的“自负”崩塌后的失落与慌张起了作用。彼得一直认为自己在门徒当中是最爱主、最热心、随时愿意冒险跟随主的人。在耶稣被捕时,他甚至迅速拔刀砍下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耳朵(约18:10),可见他的性格虽急躁,但也可谓忠诚。然而,当他真切感受到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时,他的心一下子就倒向了“逃跑”。这让他曾自负地宣称“即便同你同死,也绝不否认你”的誓言彻底崩塌,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做出本不愿做出的事。路加福音22章61节记载,在彼得第三次否认主时,耶稣转过身来与他对视,那一刹那的对视深深刺痛了彼得的心,他随即跑出去痛哭(路22:62)。

第三,还有属灵层面的撒但试探潜伏其中。正如“西门,西门,看哪,撒但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22:31)这句话所示,耶稣曾提前警告彼得:撒但正计划分散并攻击门徒,尤其是像彼得这样放言要“第一个跟随主到底”的人,更是攻击的首要目标。耶稣接着又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这既是一份警告,也是一份鼓励:即使彼得会跌倒,但最终仍能恢复,并承担起坚固弟兄的使命。然而,当时的彼得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绝不会否认主”,当危险临近时却立刻崩溃了。

张大卫牧师在谈到这一段时指出:“人的软弱,往往在‘刹那的恐惧’中最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强调:“在平日里毫无问题的信仰告白,一旦临到生死攸关或使人害怕的情境,先前积累的自信就会像细雨浸湿衣服般一点点散去。这正是人软弱的真实面貌,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警醒祷告。”对于彼得而言,他大概清楚“否认耶稣”绝不是正确的选择,也不愿真这么做,但强烈的恐惧与不安席卷了他的内心。就如当代很多基督徒也会有的经历:平时看来对信仰很有把握,但当置身职场或家庭,或在社会偏见与压力下,需要承认或见证耶稣的那一刻,却可能选择沉默或退缩。

在约翰福音18章里,彼得与其他人一起烤火,努力表现得与耶稣“毫无关联”。其他福音书记载,当火光较暗时,他也许还能在不被看清的情况下隐匿自己,但火烧得越来越亮后,他的脸也被照得清晰,女仆及旁人就当面质问:“你不也是和那个耶稣一起的吗?”结果彼得连续三次否认,说“我不是,我不认识那个人。”当第三次否认结束,天也快亮了,鸡就啼叫起来,彼得这才想起耶稣说过“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于是他跑到外面痛哭(参考路22:62)。彼得起初或许以为“只要先躲过这危机就好了”,但这种侥幸与退缩最终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罪疚和痛苦之中。

张大卫牧师分析说:“彼得痛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罪疚感,更在于他引以为豪的‘坚固的信心’和‘对主的绝对委身’,竟在瞬间被击得粉碎。”在环境剧变、危及生存的瞬间,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恐惧往往会压倒人所有的属灵决心。圣经因此不断教导我们要“谨行、儆醒”(可14:38),要“免得陷入试探而祷告”(太26:41)。路加福音22章31-32节中,耶稣为彼得的信心不至失落而代求,这不单单是对彼得个体的提醒,也是对所有信徒的训示:当撒但像筛麦子一样搅动我们时,切不可自负地依靠自己的意志。彼得这样自视为“信仰先锋”的人都能跌倒,更何况我们呢?这给了我们很深的警戒。

然而,圣经并没有把焦点只停留在彼得的“否认”上,而是紧接着展现了他如何得到“恢复”和“新的委身”。彼得的否认固然提醒我们人性的脆弱,但紧随其后的却是彰显神恩典的恢复历程。张大卫牧师强调:“彼得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人的软弱到底有多严重,但也同时昭示着神的恩典如何越过人的有限和破碎,赐下重生的希望。彼得在三次否认后彻底崩溃,但正是在他完全倒下之时,他得以被主重新扶起,并在其后被主大大使用。”因此,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个主题:彼得在失败后如何重新站立,最终成为了见证福音的使徒。


2. 之后到彼得的恢之恩见证使命

彼得在那一个痛哭的清晨以后,极可能一度陷在深深的罪咎与失败感中,觉得自己已不配再当所谓的“首席门徒”。可是在耶稣复活后多次向门徒显现时,他特别给了彼得一个恢复的机会。根据路加福音24章以及约翰福音20-21章的记载,复活后的耶稣多次向门徒显现,其中在约翰福音21章,耶稣特地问彼得三次:“你爱我吗?”(约21:15-17)。这是耶稣正面处理彼得“三次否认”罪行的极具象征性的场面。彼得的三次回应是“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则每次都回答:“你喂养我的羊”,“你牧养我的羊”,再次将照顾群羊的使命托付给彼得。这就是“恢复”。主既指出彼得的失败,却并不因此弃绝他;相反,只要真心悔改,主就再次扶持并委以重任。

不过,“恢复”的前提是彼得必须谦卑地跪在主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按照路加福音22章61-62节所记,当彼得跟耶稣对视后,他忽然想起耶稣的警示,便跑出去痛哭。那并非一时情绪化的哭泣,而是痛彻心扉地意识到自己的败坏与软弱,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靠“自义”或“血气之勇”来忠于主。张大卫牧师在此提到:“真正的悔改不只是人出于良心自责而已,更是在人面对神的圣洁之光时,看见自己的本相与极限,由此生出对神恩典的迫切渴望。”彼得的痛哭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尽头,也由此迎来了耶稣的怜悯与再次呼召。

转至使徒行传时,我们看见在经历复活的主、并在五旬节得着圣灵大能后,彼得已经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使徒行传2章记载了圣灵降临后,彼得的“五旬节讲道”带领约三千人悔改信主,宣告了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徒2:14-41)。接着在使徒行传3章,彼得和约翰在圣殿美门口医治了自生下来就不能行走的人(徒3:1-10),众人都惊奇地围过来时,彼得再次放胆宣讲福音(徒3:12-26)。这件事引起了犹太宗教领袖们的不满,他们逮捕了彼得和约翰进行审问,而出现的名字便是“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徒4:6)。约翰福音18章里,他们就是曾经审问耶稣的人,也正是在他们面前,彼得没有出面为主辩护,反而在外面烤火时三次否认主。如今,当同样面对亚那和该亚法时,彼得却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毫无畏惧地见证耶稣的救恩。

使徒行传4章13节进一步说,大祭司和官长们看出彼得、约翰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却满有胆量,因此感到惊讶,“又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徒4:13)。曾经口口声声“我不认识他”的彼得,如今却公开宣告自己是耶稣的门徒,而且强调:“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20)。这在“否认”与“宣告”之间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从“我不是”到“这是唯一的救恩之道”;从“我不认识他”到“我必须为主作见证”。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种翻天覆地的转变,关键在于“对复活的耶稣有了确切的经历,以及对圣灵同在的大能的领受”。彼得以人性或血气为基础的信心曾在危机面前惨败,但当他真心悔改、彻底降卑后,复活的主便将“复活的大能”注入他的灵魂;在五旬节时,圣灵降临又赐给他力量,让他能勇敢见证福音。也就是说,彼得虽然失败,却在失败中变得更加谦卑、更加倚靠主的恩典,于是被神大大使用,“彼得”这个名字也在初代教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领导地位。这正是神的恩典如何超越人的软弱的经典范例。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见张大卫牧师反复提及的“见证人的生命”。彼得不再停留在“否认”的原地,而是走向“为福音舍命”的境地。并不是他的性格忽然变得坚强,也不是靠个人的决心或意志力,而是因为在约翰福音21章里,他从耶稣口中再次听到“你喂养我的羊、牧养我的羊”的委托,决定顺服主,不再依赖自负或血气,而是承认“若不是神施恩,我随时都会再次跌倒”。因此,当彼得真的把信心根基建立在耶稣身上,并单单依靠圣灵,他就能摆脱昔日的惧怕、骄傲,真正成为神大能的管道。

其实,每一位基督徒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上“彼得否认主”的瞬间。也许是在公司,在学校,在社会,甚至在家中,当我们遭遇尴尬或恐惧时,我们会想:“我还是别太高调表示我是基督徒了。”尤其当我们担心暴露自己的信仰会带来被嘲笑、被排斥、被损害利益等后果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否认”或回避承认耶稣。每当此时,都要想起约翰福音18章中烤火的彼得——他试图以“我跟那人无关”来保护自己,却最终陷入更深的懊悔与痛哭。也要记得路加福音22章31-32节中耶稣先前对他的提醒——“撒但想要筛你们,但我已经为你祈求。”还要想到使徒行传4章里同样在亚那、该亚法面前,彼得却宣告:“我们不能不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从“我不认识他”到“非说不可”,这就是被恢复、被圣灵充满的见证人。

张大卫牧师对彼得这种转变总结道:“若比较彼得受苦前后、否认前后,以及经历圣灵大能前后的彼得,就会发现信仰的核心不在人的义,乃在神的恩典。这一切的历程,是为了让彼得亲身明白,唯有倚赖神的能力,他才能走得稳。”正因为彼得曾经历过“极致的失败”,后来才更有条件在更宏大的层面上为神国贡献。在使徒行传中,我们不断看到彼得在耶路撒冷大会(徒15章)中的关键发言,以及在哥尼流事件(徒10章)中打开了福音向外邦传递的大门。若彼得从未经历过失败,他也许不会对他人的软弱有如此深切的同理心,也不会那样急切地宣扬神恩典的宝贵。昔日自视甚高的“首席门徒”彼得,唯有透过失败,才真实意识到自己的卑微与渺小,从而更加坚定地传扬:“只有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圣灵的能力,才能扶持我们。”

同样地,耶稣对彼得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这句话后来在彼得身上真正应验,他在其他门徒以及初代教会中都起到巩固信心的带领作用。在教会历史上,人们常称彼得为“首席使徒”,但我们切勿忘记,他背后曾有“三次否认主”的痛苦经历。然而,恰恰因为他经历了主的饶恕与大爱,才能重新站起来,大声见证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这才是彼得成为真见证人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留意,“鸡叫之前”,彼得选择否认主;“鸡叫之后”,彼得痛哭,但这种痛哭并非绝望的泪水,而是让他重新归向主的开端。正因如此,主并未放弃彼得,反而透过复活向他显现,并在约翰福音21章里用三次问“你爱我吗?”的方式,替代了那三次否认,也重新托付他“牧养群羊”的使命。这正告诉我们,即使人的软弱可能会带来很惨的失败,只要肯回转,就能经历更大的恩典与使用。

因此,我们从彼得的故事可见,如果现在我们也面临艰难,或者因为某些失败正经历属灵低谷,彼得的经历无疑给我们带来希望。因为耶稣从来不是要惩罚或抛弃那些跌倒的人,而是要接纳“回头的”人,并将更大的使命与荣耀赐给他们。“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正是这个应许。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神从不浪费我们的失败,只要我们真心悔改并再次被主抓住,失败也可成为未来更丰盛见证的养分”。彼得的痛哭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结尾,更成了天下许多罪人得见“你也能恢复”的一幕希望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信仰生活时常处于“否认主”还是“见证主”的选择之中。从日常琐事到重大考验,我们明明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为了保全面子、安全或其他缘故,可能在潜意识里把主的身份置于次要,甚至做出某种“否认”主的决定。然而,彼得的例子告诉我们,就算如此软弱,主仍不放弃,只要我们悔改,就可得着更新。“鸡叫之前你要三次否认我”——耶稣早已洞悉彼得将要的背叛,却仍不改变对他的爱与拣选:“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适用。当耶稣再问“你爱我吗?”时,我们能否像彼得那样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并且在主说“你喂养我的羊”之时,我们是否用顺服来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你喂养我的羊”不仅是对教会中牧者或传道人的呼召,也适用于所有信徒。每个人在其家庭、职场、学校或社交圈中,都有需要我们关怀、指引的人。那就是主托付我们“喂养”“牧养”的群羊。而要真正完成这使命,首先要成为“承认主”的人,不再像彼得那样在危险降临时说“我不认识耶稣”。正是这种“否认”会破坏我们的见证与事奉;反之,像使徒行传4章里的彼得,勇敢宣称“我们不能不说”时,就能引领教会成长,带许多灵魂归向救恩。

当然,我们依旧是不完全的,还会软弱跌倒,需要时刻“儆醒祷告”,正如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所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彼得曾在那里未能坚持祷告,导致他在逮捕耶稣的当晚慌乱挥刀,也最终在大祭司院子外否认主。这正呼应张大卫牧师的提醒:“属灵争战的真实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最具体地展现。若不儆醒祷告,我们便可能在突发环境的考验前离弃主;但若警醒祷告,纵使撒但要筛我们,也有主的扶持使我们不仅不倒,反而更坚固。”

同时,我们也可留意“黎明”这一象征:彼得否认主的时刻,在鸡叫声中迎来了拂晓。漆黑的夜渐渐退去,彼得罪行被公然暴露,他陷在深深的懊悔中。然而,这黎明也预示着新的开始:彼得的痛哭并没有让他留在绝望里,而是将他带向复活主的面前。他或许当时并不了解“我既已应验主所说要否认他的预言,那么我也能经历主所应许的回转、坚固弟兄的机会”,但后来当他亲身遇见复活的耶稣时,一切都成了现实。我们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正处在漫长黑夜,但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正是黎明前夕;当“鸡叫”声响起,黑夜就要过去,白昼即将到来。若彼得再多坚持几个小时,也许能留下更光彩的告白,但他的跌倒却转化为更深刻的见证,让他明白唯有主的恩典才能扶持他到底。

总之,从彼得的否认事件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人性的软弱多么深重,另一方面也看见神恢复之恩的无限伟大。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这种恩典,他会将自己的失败当作跳板,更谦卑、更有力地为神国效劳。彼得就是这样经典的例子。正如张大卫牧师常说:“失败并非终点,反而可能是恢复的开端。”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去故意失败,而是说,当我们在失败时,不应自责到无法翻身,也不应逃避神,而是要相信耶稣的宝血与怜悯依然有效,并从心里归向他。这样,我们便能和彼得一样,经历痛哭之后的灵命成长,和成为见证人的服事。

最后再回顾一下,使徒行传4章里,彼得为什么能在亚那和该亚法面前坦然传讲?因为他们虽然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徒4:13),却不再依靠“自己有何能耐、何资格”,只单单倚赖“耶稣基督的名”和“圣灵的工作”。当一个人站在神的恩典中,就算过去有过再羞耻的失败,也不再惧怕人或环境,而只在乎顺服主。“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这番表白,表明彼得已完全不在意个人安危或宗教领袖的压力,只在意神的旨意。“惧怕人,陷入网罗;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箴29:25),这是彼得亲身验证过的真理。

对我们而言,彼得的见证同样能带来极大鼓舞。即使我们曾否认过主,或多次令主忧伤,只要真心悔改,依靠耶稣十字架的宝血,主就会赐我们新的使命与生命力。并且,主不仅饶恕我们,还愿将“你喂养我的羊”这样的责任托付给曾经跌倒的门徒,这正是福音的绝妙之处:一度背弃主的人,如今却能承接主的爱与信任。这并非廉价的恩典,而是彰显了神奇妙的拯救计划——他从不浪费人的失败与破碎,而是要让这些化为更美好见证的养分。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常常像彼得那样,因为惧怕或舆论压力,而不敢承认自己是跟随耶稣的人?当在烤火的圈子里被问及“你也去教会吗?你也信耶稣吗?”时,我们会不会说:“没有啦,我没那么虔诚”之类的话?这样一次次回避信仰见证,最终只会让我们陷入更多的罪疚与属灵低潮。而且在属灵层面,撒但正是想方设法让我们觉得“高调见证耶稣”会惹来各种不利:“被单位排斥怎么办?”,“被社会嘲笑怎么办?”,“你自己信心都不稳,还敢传福音?”等等。但这时,我们要记得彼得:“他也曾跌倒,却被耶稣再次拉起;今天,耶稣一样在托住我。”因此,我们不仅要记得这一真理,更要实际凭信心与圣灵大能,鼓起勇气来宣扬福音。

张大卫牧师常说:“教会不是一群完美圣人组成的群体,而是经历过失败的罪人,因神的恢复之恩而聚集,并为此作见证的地方。”正是如此。教会里也有许多“彼得式”的弟兄姐妹,彼此扶持,共同经历主的恩典。我们或许会跌倒,也许会痛哭,但跌倒之后仍能被主的手重新扶起,这就是福音的能力。因此,如果此刻你正处于灵性低谷或罪疚中,甚至觉得自己不配再谈见证,不要忘记那位曾对彼得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的主今天同样在呼唤你。只要此时此刻,我们肯悔改归向主,这位在“鸡叫前后”都看顾彼得的主,也会亲自医治、坚固我们。

最后,别忘了彼得的痛哭并不带给他绝望,反倒预示了救恩曙光即将到来。那泪水让他彻底看见自己的软弱,随后借着复活的主,他终能承担“你喂养我的羊”的使命。如今,我们同样有机会在失败与黑暗的深处仰望主,让那泪水变为悔改与盼望的种子。主深知我们的失败,却依然吩咐:“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张大卫牧师指出:“神不会浪费任何一次跌倒;只要我们诚心回转,它就会成为更高层次事工和见证的起点。”彼得的痛哭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留给所有后来者的一条明路——“即便你也曾否认主,但照样有恢复与被使用的机会。”

因此,我们从彼得身上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属灵旅程可以从“否认”走向“告白”,从“惧怕”走向“刚强”,从“绝望”走向“恢复”。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耶稣,这条恢复之路今天依然敞开,其终点不再是被过去的罪愧捆绑,而是得以自由地宣讲福音,成为主耶稣得力的见证人。阿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