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否认与恢复——张大卫牧师

本篇文章将根据约翰福音18章22-27节、路加福音22章61-62节及相关经文,深入探讨彼得否认主的场景,并借此阐明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信息和实践应用。我们不仅会思考本文对当代信仰生活所带来的挑战,也会借着对经文背景的解释以及张大卫牧师的牧会性、神学性应用,重新省察此事件对今日信仰团体及个人的启迪。文章中将多次提及彼得否认主这一事件的圣经背景说明,并结合张大卫牧师的教导,思考对当代教会和个人信仰的意义。


1. 彼得的否

在福音书整体脉络中,彼得否认耶稣的场面可说是最具戏剧性、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约翰福音18章22-27节、路加福音22章61-62节,以及马可福音14章72节等记载,都生动地呈现了这位被称为“首席门徒”的彼得三次否认耶稣,并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痛哭流泪的场景。先来看经文,耶稣已被捕,正在安纳和该亚法等大祭司面前受审。彼得似乎想坚持跟随在耶稣身旁,但实际上他只是“远远地跟着”,并且“在外面烤火”(参约18:25)。

在这幕场景里,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当时周遭人心惶惶、气氛不安的氛围。耶稣被捕后,祂可能很快会以某种罪名被定罪。虽然门徒们都曾立志要紧紧跟随主,但在实际逮捕发生之时,他们全都四散,甚至彼得也只是在远处观望。就在他进入院子烤火之际,周遭仆人或使女盯着他看,并认出他或许是耶稣的门徒:“你不也是祂的门徒吗?”(约18:25)。此时彼得立刻回应:“我不是。”

然而第一轮否认之后,情势并没有结束。其他人根据彼得的加利利口音或外貌,再次质问他(参太26:73,可14:70)。马可福音14章72节记载,当彼得第二次否认后,立刻鸡就第二次叫了。路加福音22章61-62节则描述:“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这一幕将耶稣与彼得眼神交汇的张力与痛楚描绘得淋漓尽致,也印证了耶稣所说“鸡叫之前”这个时间限定内,彼得果真否认了主三次,并且当他回想起耶稣的预言时痛彻心扉,大声痛哭。

在教会历史中,这段经文常被视为最能揭示“人的软弱”与“悔改”的经典场景。事实上,彼得在十二门徒中是最积极、最热血,也最显出对耶稣的爱和忠诚的人(参太16:16-17)。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仍然三次否认主,充分彰显了人性究竟有多脆弱。对此,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和教导中都谈到彼得的否认:“当人所依靠的根基开始动摇时,即使曾自以为信心坚固,仍可能做出软弱的选择;然而主知道人的软弱,也接纳人的软弱,并愿意让人经历恢复。”这信息启示我们,彼得失败之处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失败之处,而同样地,悔改之门也为所有人敞开。

其实,促使彼得否认的最直接动机无疑是“惧怕”。当他靠近耶稣受审的现场时,也许心里想:“若被认出我是耶稣的门徒,会不会也被抓?甚至丧命?”正如同所有人一样,无论平日多么自信自己的信仰,一旦直面死亡或巨大苦难,就会被迫重新评估自己信仰的真实程度。在这个时刻,“彼得的否认”正是“信仰的试炼场”。其实,耶稣在约翰福音13章36-38节里,早已预言彼得会三次否认祂。当彼得自告奋勇地说要为主舍命时,耶稣回答他:“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所以,这次事件不但是彼得自诩忠诚却跌得灰头土脸的写照,也让我们看见耶稣的话必然应验。

然而,圣经对彼得的否认并非单纯地当作一次失败就置之不理。随着鸡叫声响起,耶稣与彼得四目相对,彼得痛哭并悔改,这些场景暗示着他有机会重新开始。正如路加福音22章31-32节中,耶稣在受难前就对彼得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这说明耶稣不但知晓彼得会失败,也预先肯定他终将回转并再次被坚立。张大卫牧师常强调:“彼得的否认并不是终点,而是过程。就像耶稣早已知道彼得会跌倒,却仍然对他的将来有美好的计划,同样,我们的失败或软弱也在主的救恩计划里,可以成为新开始。”

因此,彼得的悔改和随后经历的恢复在教会历史中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使徒行传》中,他后来确实挺过了撒但要“筛”他的过程。尤其在使徒行传2章圣灵降临之后,他勇敢讲道,带领三千人悔改归主;在使徒行传4章,他又在大祭司安纳和该亚法面前毫无惧色地宣告:“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参徒4:12)这幅景象与他昔日否认主时的恐惧心态形成了强烈对比,清楚展现了一个“被恢复的门徒”内在的刚强与勇气。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教训: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失败,甚至出于惧怕或软弱而否认深爱的主。然而,那失败并非一切的终结。因为主预先知道人的局限性,也赐下悔改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回转归向神。纵使我们在各种考验或诱惑面前“鸡叫之前”就已跌倒,仍能借由真诚的痛哭与悔改再次站立。正如圣经所明示的,这是神赐给我们永不熄灭的盼望。

张大卫牧师一再传递这样的讯息:当人蒙受“悔改的灵”时,就产生决定性的改变。因为这悔改并不仅仅是懊悔或罪疚,而是在人真正俯伏在耶稣的十字架面前时,切身体会祂的饶恕和怜悯。彼得在痛哭的过程中获得新生,从此他的生命方向180度转变,成为奠基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这真理对今日背负各样十字架或遭受困境的我们,依旧大有力量。

进一步来看,彼得失败后听到的“鸡叫声”,同时也象征“黎明”即将到来。漫漫长夜即将过去,而鸡啼往往预示着晨光初现。对于彼得而言,他的失败让他在破晓时分转向悔改与苏醒。同样,对于我们而言,人生或许也会经历漫长黑夜,但只要留意“鸡啼”,就能相信神会在最深的黑暗里带来清晨的光。那时,我们如同彼得般,因悔改再次仰望耶稣,承认祂早已担当了我们的软弱。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醒我们,要深思“鸡叫以前”这个耶稣亲口说出的话语。这不仅是时间概念而已,也是在警示:我们无法预测在哪个关键时刻会面对考验,因此平时必须时刻警醒,在神的话语里扎根,并聆听圣灵的带领。有了这种属灵的操练,即使哪天真的跌倒,我们也能再次爬起,将荣耀归给主。

归根结底,彼得的否认乃是“人的软弱与主无限宽容”在同一节点的交汇。主明知道彼得会背叛,却仍以爱包容,并在彼得痛苦悔改之际打开了新路。在人看来,他的三次否认是无法挽回的背叛,但在主的救恩之下,反而成为更大事工与呼召的转机。彼得因着悔改流泪,经历了真正的回心转意,也正是这个经历赋予了他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成为极其勇敢见证人的力量。

对我们而言,这段信息极其重要。谁都可能在信仰的路上失败、跌倒,甚至在种种压力中否认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沉沦。因为主知道我们的软弱,会敞开那悔改之门。当我们想起各样“鸡叫以前”的试探和逼迫,或许会害怕,但如果真的掉进软弱里,福音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路:借着真挚的泪水和悔改,回到主面前。彼得所经历的那份信实,如今同样有效。正如张大卫牧师常提到的,“鸡叫以前”既是信仰的警戒,也是恢复的应许。正因如此,即便软弱会来临,我们仍可以因着悔改再度被建立,并为主的教会和国度做响亮的见证。张大卫牧师将此过程称为“属灵的循环结构”,即“失败—悔改—恢复—完成使命”这一救恩模式,会在每位信徒身上不断重演。

确实,经历否认和跌倒的彼得,后来对人的软弱更具洞察力,也因此能够更好地坚固弟兄。初代教会面临逼迫之时,他并未动摇;他虽在加拉太书2章中因与保罗的冲突而表面上有分歧,但最终仍同心合一地护卫福音。翻开彼得前后书,可以看见他对“苦难神学”和“盼望信仰”的强调,以及劝勉众圣徒要活出圣洁。这些都是他自身软弱与恢复的经历所带来的神学反思结晶。

总而言之,彼得的否认在四福音的叙事里堪称高潮转折,清晰展现了“人的软弱”与“上帝救恩计划”的焦点相遇。当今时代的我们同样会在压力和考验中感到恐惧,甚至逃避或否认主的名。但是,这并非终点,而是透过悔改和痛哭重新经历主恩典的起点。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鸡叫以前’这个表达,是信仰的警醒,也是重生的应许。”在这应许中,我们纵使跌倒,却能藉由悔改再次站起,最终成为主的教会和国度中勇敢的见证人。


2. 十字架之路

彼得的否认不仅曾是他自己人生中最羞耻的记录,也可能在教会初创时期投下一段阴影。毕竟,他是耶稣所特别宠爱的门徒之一,也是常常在众人面前当代表发言的领袖(太16:16-19中,他也是首先公开宣认“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门徒);甚至在耶稣预言自己必须走向十字架时,彼得曾激动地回应“主啊,万不可如此!”可见他的血气之勇。然而最终,他竟三次否认主,这在教会史看来虽极具讽刺意味,却也带给我们深刻提醒。

张大卫牧师从“十字架之路”的角度阐释这一事件,指出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为即将到来的苦难祷告至汗如血滴(参路22:44),而门徒却在此时睡着,接着逮捕时四散逃离,最后彼得还三次否认主,这些都表明了“人类的无能与灵里的麻痹”。可耶稣早已看穿一切,依然坚定地走上十字架之路,且纵使门徒背叛与软弱,祂的救恩计划依然坚如磐石。这让我们看到,救恩不在于人的能力,而在于主的恩典和主权。

同时,十字架并未将人的失败弃之不顾,而是带来重生的力量。张大卫牧师强调:彼得的否认、其他门徒的软弱,甚至犹大的背叛,都无法阻挡耶稣十字架之爱。十字架之爱是大过所有罪孽和背叛的,这是教会的根本:不是人的刚强先出现,而是神的恩惠先临到;不是人的忠贞先卓著,而是耶稣先牺牲自己。在主复活后,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再次寻找彼得,与他对话三次:“你爱我吗?”(约21:15-17),并让彼得用三次“我爱你”来替代原先的三次否认,用这样极大的恩典将彼得完全更新。

在张大卫牧师常提及的讲道中,这“复活后彼得的恢复”才真正把十字架福音的应用凸显出来:耶稣不仅饶恕彼得的否认,更借由让彼得口里说出三次“我爱你”,抹除那三次“我不认识祂”的否认痕迹。然后耶稣委派他去“喂养我的羊”,使他继续承担使徒的使命。这意味着彼得不再被“三次否认”定义,而是被“三次爱与委派”所重塑。十字架就具备如此复兴与更新的功效,这也正是教会应当展现的“恢复性团体”特质。

换言之,彼得的否认让我们第一看见:若无十字架与复活,人性的软弱终究难以克服;第二,当主复活后主动来找彼得,听他重述对主的爱时,教会便得着榜样,即对那些失败却愿意悔改回来的人,不应是定罪,而应给予医治与重生的机会;第三,彼得后来成为既有胆量又具见证力的领袖,给我们带来盼望:即使曾经最深地跌倒,也能靠主再度被兴起,更能为福音竭力。

正是在这里,张大卫牧师始终强调:“我们都是蒙了恢复恩典的见证人”。耶稣的十字架不只遮盖了彼得的羞愧,更召唤他走上见证福音的新生之路。从福音书末段到使徒行传,我们看到彼得不再退后,反而在极短时间内变得刚强、勇敢,在祭司和百姓面前宣讲救恩(徒2:14起,徒4:8起),为教会奠下基石。这也说明,一个人若被恢复,能带来何等深远的影响,如何在神的计划中大大被用。

我们今天也见到不少与彼得类似的情形。有人口口声声说信耶稣,却在现实处境中屈服于种种诱惑或恐惧,甚至在关系与环境的压力下否认主。然而,若我们真正懂得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就会像彼得那样,因痛哭与悔改再度回到主面前。在那恢复的时刻,主对我们也同样说:“过去的失败或背叛,并不能定义你。我已拣选你,并再次呼召你做我的工人。”

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恩典的再次呼召”,这不但包含一次性的赦罪,也同时包括新的托付与使命。就如彼得被吩咐“喂养我的小羊”,保罗被指定为“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面前传扬福音”一样,神在恢复人的同时,也让其进入更大、更新的计划。值得留意的是,这一切都基于神的爱与恩典,而非人的资质和资格。福音书正是以彼得为例,具体展现了这点;教会史也借着无数类似的见证,将“悔改—恢复—作见证”的过程一再印证。

在当代教会面临重重挑战之际,此信息尤显珍贵。教会里外都有可能发生丑闻、分裂、背叛,以至于很多人就此灰心而离开教会。然而,圣经教导我们:即使在这样的失败中,仍能透过真诚悔改而重获新生,甚至将这经历转化为见证十字架福音大能的契机。关键在于,如何营造鼓励悔改与恢复的属灵与群体环境;如何帮助犯罪或软弱者勇于承认并回转,并在真挚的告白与祈祷中获得新使命。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全体信徒共同的使命,而不仅仅是牧者的责任,因为新约圣经指教我们:教会是一群“君尊的祭司”(参彼前2:9)的集体。

因此,彼得在否认主后却踏上的这条“十字架之路”,也成为今日信徒的活教材。失败不是句点,反而是从十字架重新出发的“属灵大逆转”。基督信仰并非只属于从未跌倒、毫无缺点的人,反而是属于那些即便曾深深失足,却仍不放弃,最终借主的十字架悔改、接受主复活大能而继续奔走天路的人。彼得曾在门徒中做了最严重的背叛之一,但却成为主所大大使用、在后世留下宝贵书信遗产的使徒,这正是福音最核心的见证:十字架能让人因悔改获得新生并承担更大使命。

最后,结合张大卫牧师长期宣扬的牧会应用,可将其归纳如下:

  1. 人的:无论看起来多坚强,多虔诚,人在极端试炼前都可能选择否认主。
  2. 住主的慈:即使在失败之处,若真心悔改,主必不离不弃。
  3. 受新使命:悔改后不应停留在罪疚或羞耻里,乃要把握神所赐的新呼召。
  4. 教会要成的共同体:这里彼此扶持、帮助回转的人重新站立。
  5. 活出见证使命:如同彼得在使徒行传4章勇敢宣告“除祂以外别无拯救”,我们也当在时代和社会中如此作见证。

这不仅局限于个人信仰,也落实于家庭、职场和社会。当一个人经历过否认主的羞耻,却又尝到主赦免与爱,他就更懂得如何在温柔中帮助他人。正如彼得自身失败后,更能理解恩典的奇妙,并在彼得前书中勉励遭受苦难的信徒:“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祂顾念你们。”(彼前5:7)经历过“否认与恢复”的人,往往能在群体中互相劝勉,将各人的软弱化为合一与成长的契机。

归根究底,彼得的否认让我们同时面对两个现实:一是人的恐惧和失败,二是耶稣的慈爱与救赎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处在人生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像彼得般背叛或否认主,但也同样可以像彼得般重新被恢复。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十字架福音的核心”,并强调单凭“我爱主”或“我会忠心”这种口头宣誓不能衡量真正的信仰,反倒是当我们真的跌落谷底、仍被主的慈爱所挽回,又能回转奔走时,才真正体现了福音对我们现实生命的意义。

文章将近尾声,再次总结彼得否认主一事所带给我们的教训:
第一,即使再忠诚、再勇敢的人,也会在极度考验中否认耶稣。
第二,主早已洞悉我们的软弱,并为我们预备了回转之路,这展现了祂的爱。
第三,悔改与复兴不仅在于情感上的哭泣或自责,更在于塑造我们成为更成熟的信徒与见证人。
第四,教会必须成为“恢复故事”不断上演的地方,彼此搀扶,彼此鼓励。为此,我们需常常警醒祷告,持守神的话,省察自己。
第五,我们终将面对主的询问:“你爱我吗?”当我们回答“是的,主,我爱你”时,也将同时受托去“牧养祂的羊”。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或许都将面临不同形态的“鸡叫以前”时刻。那时,我们要警醒,勿因人性的惧怕或算计而否认或回避主。即便真的跌倒了,也不必彻底绝望,因为主不会拒绝回头的浪子。就在失败之处,主仍要扶持我们,使我们坚固,并愿意使用我们成就祂的旨意。彼得的否认事件鲜明地展现了十字架福音的核心:张大卫牧师也因此提醒所有信徒,真正的信仰并非永不失足,而是纵使失败也仍能悔改归主,进而继续走在见证福音的道路上。愿我们都抓住这应许,在日常生活里活出这份恩典与盼望。阿们。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