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暴的权势与属灵的觉醒 —— 张大卫牧师
1. 残暴的希律王时代与伯利恒的意义 在张大卫牧师的四旬期默想集里,他讲道所引用的《马太福音》第2章以一句话开始:“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参太2:1)。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深的历史与属灵含义。事实上,耶稣降世为拯救人类的那个时刻,正是一个由残暴邪恶的希律王所统治的时代。历史记载显示,希律王是个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使用了一切残忍的方式。相传他临死前,因担心百姓会因为他的去世而欢欣鼓舞,竟留下遗嘱,要在他死的那天同时处死那些广受敬重的人,以便全国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另有传说称,他曾杀死数百名犹太公会(公议会,或称“公会”)的法官,而且对家人和亲近之人也毫不留情,只要起疑,就立即处置。如此残暴无情的“假王”统治时期,正是耶稣降生之时。马太正是在这黑暗的背景之上,引入耶稣诞生的喜讯,从而强调:救主的诞生绝不是在安稳浪漫的氛围中发生的。 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会发现犹太正处于罗马统治之下。罗马为有效管理各地,有些地区派总督直接统治,另一些地区则扶植傀儡王进行间接统治。耶稣降生前不久,希律大王(Herod the Great)就在罗马帝国的许可下,治理以色列(犹太)。他在政治策略上颇具才能,却极其暴力残酷。据传,他患病临近死亡时,害怕百姓听到他的死讯会高兴跳跃,便要同时处死数名有声望、受人爱戴的人,那些关于他生前种种残忍行径的记录也不胜枚举。甚至《使徒行传》第12章里还记载:“希律不归荣耀与神,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徒12:23),表明希律王朝(包括希律·安提帕、希律·亚基帕等后续统治者)最终落得可悲的结局。而《马太福音》第2章所指的这位“希律王”,正是此家族中最臭名昭著的代表。 耶稣正是在充斥死亡与恐惧、被假王统治的那片黑暗之地上诞生的。很多人对圣诞节的印象是浪漫的节庆:欢快的颂歌、绚丽的灯火、温暖的礼物交换等;可本文却展现:当时的现实并不浪漫。马太福音刻意铺陈了那种艰险时代的背景,并说明: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反倒更显出救恩之光的清晰与明亮。 耶稣降生于“犹太的伯利恒”。伯利恒是大卫的故乡,对于犹太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乡村小镇,而是与大卫王血统紧密相连、带有象征意义的“大卫之城(City of David)”。 根据旧约许多预言,人们期待那位要来做“犹太人的王”的弥赛亚,必出自大卫的后裔。因此,耶稣诞生在伯利恒,一方面对以色列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是大卫王的出生地;另一方面,这却又是一个“小而不起眼”的乡村,蕴含着一种“颠覆”的信息:当弥赛亚王来到时,他并非诞生在世人瞩目的大都市或华丽的宫殿,而是选择卑微、被人忽视的地方,以此显明道成肉身的真谛。 更进一步地说,“伯利恒(Bethlehem)”这名字的原意是“饼之屋”或“粮仓”(House of Bread)。在《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称自己为“生命的粮”(“我就是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的粮”)。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粮”在名为“饼之屋”的伯利恒降生,充满了启示性的象征意义:那位赐下天上粮食、满足人灵里饥饿的救主,正好出于“饼之屋”。这也说明了神在救赎历史中的精心预备。 经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词语是“生”(“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这说明基督并不是以某种抽象、纯灵性的方式突然“驾着云”降临,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历史中、在特定的时空中“降生”了。犹太人曾根据《但以理书》第7章等,以为弥赛亚会“驾着天云,荣耀降临”。(当然,末世论层面,这更明确地预示了耶稣的再来。)然而在他初次降临时,却选择以最卑微的姿态,成为一个婴孩的模样。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反转”。马太郑重记载这个事实,强调弥赛亚降临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而令人惊奇的是,第一个察觉到这事实的,竟然不是犹太地的大祭司、文士或律法教师,而是东方的博士。换言之,并非那些标榜宗教正统的犹太领袖,而是远方研究天象的“异教徒”先看出王的降生,并赶来朝拜:“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太2:2)。 在此,马太福音第2章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等候弥赛亚如此长久的‘选民’犹太宗教领袖,对他来临却毫无察觉?”同样,这个问题也直接指向今天的我们——即使我们在教会中浸淫已久,拥有丰富的神学知识,也活跃于各种宗教活动,仍有可能对神正在进行的工作毫无感应。本文正带来这种对属灵沉睡状态的警戒。 东方博士或许是占星家,也或许是对星象动向极度关注的一群人。但他们对天上的记号格外敏锐,因见到非常的星象,就决心出发前往“犹太人的王”之所在地,历经长途跋涉,只为敬拜他。讽刺的是,这群并非“上帝选民”的人,竟显出敬畏与探求之心,比那些自诩“正统”的犹太领袖更先明白弥赛亚的到来。马太借此强烈对比,揭示了当时犹太人的属灵状况有多么糟糕。 如果我们把耶稣诞生的故事只当作浪漫的场景来理解——“圣婴”“东方博士的礼物”“野地牧人”之类温馨的画面,便会忽略马太同时展现的另一面:死亡的阴影、暴力、政治阴谋,以及弥漫其间的“属灵黑暗”。张大卫牧师在释经与讲道中,多次强调“圣诞不仅是浪漫节日,而是在非常现实、激烈的属灵争战当中,基督来到了我们中间”。耶稣降临时并非风平浪静,但也正因如此,神亲自进入人类历史的事实,才真正成了我们的盼望。 再者,从伯利恒这一降生地点的意义上看,它不仅有“大卫之城”的称号,也寓意“饼之屋(House of Bread)”,这让它带有强烈的象征。人的肉体饥饿需要饼来满足,同样,人类在灵性上的饥饿,唯有“生命的粮”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填补。而耶稣恰恰诞生在“饼之屋”,象征他道成肉身乃是为了亲自满足人最深层的饥渴。但更显讽刺的是,从世人或当权者的眼光看,伯利恒不过是个小地方,不足挂齿。就如先知弥迦的预言:“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参弥5:2),神的救恩计划往往就这样与世界的逻辑截然不同——在看似卑微之处,却孕育着改写历史的救赎大功。而更令人惊喜的是,最先意识到这真理,并作出行动迎接的,反倒是那群来自东方的博士。这也预示福音将超越以色列的边界,传播到全世界。 所以,单是《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里提及的希律王的暴行、伯利恒的象征性,以及“生”这个词所透露的历史事实,已经足以向我们展现耶稣基督降生的救赎故事有多么震撼。它突显了当时世界上假王与真王的强烈对比,世界政权之“强”与以软弱降临的弥赛亚之间的对比,以及属灵眼睛封闭的选民与在光中觉醒的外邦人之间的对比。马太在第2章刻意编排出这样一幕幕“悖论的戏剧”,正是要让读者看清福音的本质所在。 张大卫牧师也常从这样的视角指出:这场“残暴掌权者”与“马槽里的谦卑耶稣”之间的圣洁冲突,恰恰是福音的核心。基督虽以极其卑微的形象来到世上,却正是借着这种卑微,粉碎了罪的权势和死亡的势力。这并非只是一桩“历史事件”,而是至今仍在我们生命中同样发生的救赎法则:基督照样以谦卑的方式进入我们心里,破除我们的骄傲与黑暗。 伯利恒的降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挑战:“究竟我们跟随的是哪一位王?”“会不会我们自以为在掌控人生,把自己当作假王?或追随世界的假王?”“是否真正让耶稣——那位真王——坐在我生命的宝座上?”耶稣的降生故事绝不止于圣诞的浪漫,而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正面回应。我们也看到,尽管希律的残暴统治一时嚣张,神的计划却不曾被阻拦,反而在那个逆境中更显明亮。当我们回顾历史,也同样相信:任何年代的黑暗和人的绝望,都无法毁灭神的救恩与真理。 2. 东方博士、属灵的觉醒,以及对当代教会的警示 在《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延伸到第2节时,东方博士正式登场。“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太2:2)这些被称为“magi”(马高伊,Magi)的东方博士,多数学者推测他们来自巴比伦或波斯一带,专门研究天文、占星或其他神秘学。他们具体的出身或学术背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非出自犹太传统,而是相信透过观察星辰的异动,可能预示重大事件或王的诞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不只是停留于观测星象、玩弄占星术,而是对星象的异常征兆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为寻访那位“由星所指示的王”,不惜冒着种种不便与危险、远道而来。他们说“特来拜他”,显示出某种宗教或敬畏的姿态。马太福音藉此展现一个重大主题:救恩之门已向外邦人敞开,而外邦人的信心反倒鞭策了自诩为“选民”的以色列人,其自大与无知最终遭到了责备。 当东方博士来到希律面前,询问“那生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时,希律听后惊恐万分,耶路撒冷合城也随之不安(太2:3)。这场骚动可能有两层原因:第一,政治上的威胁——“犹太人的王”预示王权,希律担心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第二,属灵上的麻木与不信——他们虽隐约知晓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可乍听“弥赛亚已经降生”的消息时,却惊慌失措,陷入迷乱。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学习律法和先知书的大祭司与文士,在这个关头,虽然能从《弥迦书》第5章找到“基督将生于伯利恒”的答案,却并没有像东方博士那样真心去寻求与敬拜。他们只是提供学识上的“正确答案”,但脚步却毫无行动。与此相对,远在异邦的博士们因见到星象异动,就不辞辛劳地赶来拜见。这种截然对比构成《马太福音》第2章的主要戏剧张力之一。 在今日的教会也是如此。我们或许在教会里年深日久,熟知圣经知识,参加各种事工,却未必真正在生活中迈出“信与行”的步伐。我们口口声声称“基督是王”,却可能并不投入真实的敬拜与顺服。反观东方博士,他们甚至并非真正的犹太信徒,却因为对天上记号的敏锐,而毅然付诸行动,来朝拜那位新生王。他们的例子,给我们这些自诩“基督徒”的人带来极大的挑战。 东方博士的经历提醒我们:神的启示可以在任何地方临到,只要有人用心寻求并愿意响应,就能成为真正的敬拜者。当自以为“正统”、自认为“知识足够”的犹太宗教领袖还看不见神子降生时,那些远在异邦、从星象读到征兆的人却率先踏上了寻求之路。张大卫牧师时常在讲道中提到:“关键在于灵里是否保持警醒,以及是否付诸实践”。许多在教会里的人,言语上认耶稣为主,实际生活却只顾与世俗权力妥协,或沉溺于宗教形式,甚至不及那群在“教会圈外”的人更渴慕真理。东方博士的事例,正是凸显这种矛盾。 最终,东方博士来到伯利恒,向耶稣献上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太2:11)。一般解释,这三样礼物分别象征了王权、祭司身份(神圣性)以及为将来受死所做的预备:黄金对应耶稣的王者身份,乳香表示他的神圣(或祭司职分),没药则暗示了他将要背负十字架的受死。马太通过记述外邦人向耶稣下拜,表明耶稣不仅是犹太人的救主,也是普世的救主,这也与耶稣后来“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的宣告相呼应。 那么,“希律”在这个故事里象征什么?就是世俗的权力、暴力、恐惧,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执着。希律起初以假意对东方博士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我也好去拜他”(太2:8),实际上却图谋暗杀婴孩耶稣。等博士们没有回报消息后,希律更是下令残酷杀害伯利恒境内两岁以下的男婴(太2:16)。这表明世俗政权对“真王”往往采取虚伪且暴力的方式加以抵制。而就在这血腥的屠杀背后,马太引用先知耶利米的预言(耶31:15):“拉结为她儿女不肯受安慰……”,说明这一悲剧印证了圣经先前的宣告。 在这场惨剧中,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犹太宗教领袖与百姓对此表现出的沉默或旁观。东方博士明确声称:“我来此是要朝拜那新生王”,大祭司和文士也能引用《弥迦书》找出确切地点,却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他们或许满足于“知识上的了解”,却缺乏寻访弥赛亚的热情。马太藉此严厉提醒:长期受教于律法与先知书,不代表真实的属灵苏醒,“自以为看见”的状态反而可能成为瞎眼的根源(参约9:41)。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正是一个危险:也许我们长时间在教会里听道,或参加神学培训,自以为对信仰已经了若指掌,实际上却丧失了对神当下作为的敏锐。与此相对,一些看似与“教会圈”无关、或者“背景不合标准”的人,反倒更加渴慕真理,反而成为新的敬拜者。东方博士的故事强烈批判了“选民却不认识弥赛亚,外邦人先行寻见主”的讽刺现象。 张大卫牧师也曾多次指出,当教会内部对神的声音充耳不闻时,有时神会在教会外兴起某些真心寻求的人,以他们对真理的渴慕来质问、甚至唤醒教会。这是对教会体制化、形式化后丧失“属灵敏锐度”的警告。原本教会应当怀抱“神国”的异象,服事世界,把福音的光照耀在黑暗里;一旦教会只顾自保、维护权势结构,就难免错失主重新兴起的机遇,甚至会变成抵挡者,犹如希律与其爪牙那般,为了自身利益而敌对真王的到来。 因此,东方博士所体现的“真敬拜者”形象,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第一,他们看见那星的记号后,不只是好奇或神秘感,而是实际踏上追寻之路。第二,他们舍得将宝贵礼物——黄金、乳香、没药献上,象征对耶稣王权与神圣性的承认,也预示基督受死救赎之道。第三,他们顺服神的带领,改变原先返程的计划,“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太2:12),显示他们对神的梦中指示立即顺从。这也表明当真正遇见耶稣后,人生方向会发生改变——不再回到希律所代表的世俗权力与旧路径之中。 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另一路”勇气。如果我们真的遇见耶稣,便不能再继续走那条向希律妥协的老路。世界的逻辑、欲望、虚荣、谎言以及对暴力的崇尚,都是过去的旧路。如今我们该转向只跟随耶稣、顺服他的新的旅程,这才是真正的敬拜。东方博士恭敬下拜并献上礼物的姿态,正是对每一个自称信仰耶稣的人最好的榜样。 然而,《马太福音》第2章后半段也出现了极其悲惨的画面:希律下令屠杀伯利恒两岁以下的男婴(太2:16-18)。在这剧烈的痛苦和血腥的暴力中,神仍继续保守耶稣一家逃往埃及,以延续救恩的进程。这也象征任何世上权势都无法阻止神的主权和计划。 这段经文提醒教会:神的救恩史从来不是在一个“远离痛苦与代价的真空地带”里展开的。耶稣以婴孩身份降世时,便已身处刀光剑影、暗流涌动之中。他日后在传道的几年中,也持续遭遇法利赛人、文士的逼迫、阴谋,最终走上十字架之路。由此可见,福音绝非温馨的浪漫故事,而是神亲自介入这个被黑暗和暴力统治的世界,与邪恶势力进行的殊死交锋,并最终取得胜利。 张大卫牧师一再提醒我们:“如何读懂当代的处境?”与两千年前的希律王时代何其相似,如今的世界依然有形形色色的“假王”和黑暗权势。政治的、经济的、自我中心的各种势力,都可能蒙蔽我们的眼目,使我们对神的真实作为视而不见。在教会内部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冲击。如果教会没有真正让基督作王,只顾维护宗教体制和传统,就难免步上当年犹太宗教领袖的后尘,让人震惊地发现,反倒是那些“教会圈外”的群体,更先看见神在进行的新事。 但就如东方博士当时所作的见证一样,神依然在世界各处召聚那些愿意寻求与敬拜他的人。无论是在教会内,或教会外,只要心中燃烧着对“弥赛亚的敬拜与顺服”的渴慕,神都会亲自带领他们找到救主。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亦然适用。神的记号常常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场合出现。对那记号的回应,是我们能否成为真正敬拜者的关键。 《马太福音》第2章给我们的最大挑战是:“我们当如何回应?”我们是否像希律那样,被嫉妒与恐惧、权力与利益的捆绑所裹挟?还是像犹太宗教领袖一样,仅仅停留在字面知识,而缺乏行动?又或者,我们愿意像东方博士那样,对神的迹象保持敏锐,甘愿跨越障碍、朝见主并向他献上我们最宝贵的顺服?这些问题不只停留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而是直戳21世纪的你我内心。 接下来我们看到,希律王的屠杀行动固然可怕,但神的计划并未因而终止。耶稣一家逃至埃及,稍后仍回到以色列,继续展开上帝救恩的故事。无论世上何等强权,都无法阻止神的救赎大工。这正是教会不可忽视的真理:神的国度乃是在极为现实的历史舞台中,经过激烈对抗与付出代价而逐步推进。耶稣并非在安逸里完成使命。他从一开始就面对死亡威胁,传道途中被宗教领袖针对与迫害,最后在十字架上舍命,却以复活宣告最终胜利。若忽视这背后激烈的属灵争战,我们就无法明白福音的真实分量。 张大卫牧师以此经文勉励信徒:“你将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当年希律王的暴政并非只存在于古代历史里,今天的各种“假王”、黑暗势力仍然兴风作浪。权力崇拜、物质主义、私欲横流,都可能使我们对神的声音充耳不闻。教会也面临同样的诱惑。若教会不像东方博士般寻求真正的王,反而与世俗权力勾连,或醉心于宗教制度,迟早也会陷入危机。 然而,东方博士却启示我们:无论世界多黑暗,总有人会认出那“真光”,并甘心俯伏在主前献上敬拜。教会的存在价值也正在于此——成为敬拜真王、传扬真理的群体,即使付出代价,也要为这真光作见证。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正如经文所示,神的手从未停止工作。 从《马太福音》第2章里,我们还能进一步反思:“若耶稣今日再来,我们能认出他吗?我们会像东方博士一样前去拜他吗?还是因我们既有的知识、传统、利益,让我们像犹太宗教领袖乃至希律一样,拒绝或忽略耶稣?”这种发人深省的问题不仅适合圣诞节偶尔用来省察,实际上也是每一天都该深思的。 张大卫牧师也常强调“末世盼望”与这段经文的关系:教会高举耶稣必再来,但是否真能预备好面对他的再临?历史曾见证,自以为熟谙“弥赛亚预言”的人,却在弥赛亚出现时不但没认出来,甚至加以排斥。教会若只满足于传统与形式,也随时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我们需要警醒祷告,时时分辨神在这个时代的动工。 东方博士表现出的“属灵敏锐和奉献”对于教会与信徒而言,实在是重要的榜样。他们虽然身处异教与占星术背景,却因真切渴慕与顺服,而踏上探索之旅,并在见到基督后献上最名贵的礼物。今天很多自认为“在教会里已久”的人,反倒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失去这种追求真理的渴慕。若我们像他们一样,不断学习、不断靠近主,并勇于作出实际行动,就会在灵命上真正经历成长。 马太福音第2章借希律的残酷、宗教领袖的冷漠、东方博士的热忱,强烈对照出:神的儿子正是在这种黑暗危机的时空里,以谦卑婴孩的形象降临。他的出生伴随着杀戮阴影,然而神的计划却未被破坏,反而更坚实地朝着十字架和复活之路推进。对当今世代来说,也是同理:即便邪恶势力横行,但愿意寻求主的人,仍能在神的带领下找到那真正的光与生命。 从这章经文中我们学到的重要功课是,神的国绝非照世俗逻辑渐次展开,而是在看似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前行。耶稣与希律、外邦博士与犹太领袖,这些对比就像一场不断上演的“救恩戏剧”,它不仅是第一世纪的故事,也是今日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们的信仰并非一次性的口头告白,而是持续的、必须经得起现实考验的属灵旅程。今天的教会与信徒,都该以这段经文为镜,时常自省:当神在当代行新事时,我们是否有东方博士般的锐利眼睛与勇气?当神给出迹象时,我们能否立即起身去寻?我们所拥有的圣经与神学知识,会不会反而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枷锁?当神的计划超乎我们想象时,我们能否欢喜领受而不是拒绝? 张大卫牧师对此常有论述:“教会复兴”,并不是只在形式上人数增加或事工扩张,而是有更多“被灵苏醒的人”出现,真心朝见耶稣,献上内心深处的敬拜。这种觉醒有时会发生在教会外,来唤醒教会。对那些自认为在教会里已经“根基深厚”的信徒,则需要重新省察是否陷入了宗教自满。东方博士最有力地提醒了我们,真正的敬拜绝非坐等,而是积极“起来”,让生命与行为去印证对主的敬畏与顺服。 当东方博士说出“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的时候,这个问题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尖锐地存在:耶稣早已来临,如今仍要临到你我内心。我们是否真正认他为万王之王,也即我生命的主宰?答案不在口头宣称,而在我们是否以实际行动去敬拜、奉献和顺服。伯利恒那家简陋客店里的婴孩,成为拯救世界的君王。这福音起初虽小,却终将传遍天下。我们究竟是那踊跃投入这福音热潮的一员,还是停留在原地冷眼旁观? 第2章的故事,就此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属灵图景:世俗王朝的残暴与假冒,宗教领袖的麻木与骄傲,外邦寻道者的渴慕与顺服,而耶稣则在微不足道的马槽开始了“真王统治”。我们要么像东方博士般投身其中,领受大喜的信息;要么像希律般自取灭亡。神透过卑微的伯利恒之夜,宣告了一场真正颠覆世界的救恩序幕。 … Read more